1,屏风
电影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似一幅流动的中国山水泼墨画。每一帧,都体现先出导演的极致追求。场景,道具,演员的妆容、服饰,皆入画中。
画面极简,几乎不用任何装饰。场景中,最多的只是屏风。屏风也是水墨画风,若隐若现的白色屏布上,肆意挥洒墨色。
沛王的大殿,王椅后是屏风。屏风后常常站着沛王的妹妹青萍,对沛王朝政发表看法。
更具深意的是小艾的寝殿,也多是重重叠叠的屏风。屏风后的密室里,小艾的丈夫子虞如鬼魅般,运筹帷幄。
屏风后的人,可隐藏,可窥视;屏风前的人,留下的是背影,却毫无秘密可言。影影绰绰之间,给人侥幸的幻想。
屏风给人极强的隐喻感,镜头多次切换到屏风背后,只映出人物的轮廓。也许,你以为我是你的影,可究竟谁是谁的影呢?
2,眼神
子虞的眼睛,导演总是给以俯拍的视角。子虞多是用力往上看,加以俯拍角度,往往不见眼睛全貌,只见上翻的大部分眼白。这一眼神特写,是子虞特有,其中的阴鹫狠辣一览无余。
镜州的眼睛,多是正面拍摄。眼神坦坦荡荡,其中有正义,有坚定,有深情,有痛苦,有臣服,有疑惑。虽为奴多年,但并无奴性,也因此能够更好的假扮子虞。
然而,经历过征战,母亲被杀,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后,子虞的眼神已经悄悄起了变化。
此时的他,仍然是一个正义的影子,心中有自己的诗与远方。他要求的并不多,身家性命和倾慕的女人,如果能够摆脱真身,自然更好。
变化接踵而来。
一变,以为子虞被沛王派去刺客所杀,不想子虞竟杀出重围,并冒充刺客献人头,趁其不备刺杀沛王。
二变,子虞摘去头盔,露出真相。口口声声说,让镜州杀死沛王,然后放镜州和小艾离开,却暗藏利剑。
三变,镜州虚意服从杀沛王,起身之时,早已打好注意。子虞信以为真,想再次出其不意,偷袭镜州。镜州却手起刀落,杀死子虞。
四变,沛王躺在地上,奄奄一息。镜州一不做二不休,将刀剑刺入沛王胸膛,又把刀柄置于子虞手中,造成沛王被子虞刺死的假象。
变换之中,镜州这个若有若无的影子,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似乎可以堂堂正正的走到青天白日里。
真正能够堂堂正正吗?
等待他的,依然是重重阻碍。
当镜州走出沛王大殿,关上殿门内的种种阴谋与血腥,迎面而见的是田战。
沛王、子虞都死了,田战成为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给镜州威胁的人。
田战一脸疑惑的看着镜州,镜州已不是往日的镜州。他已经成为另一个子虞。他的眼神与子虞越来越像,用力地往上看,露出大部分眼白,显现出阴鹫冷酷。
3,田战
田战究竟是个什么人?电影并没有明确交代,但通过镜头语言,观众可知十之八九。
事若反常,其必有诈。
田战的反常之处有三。
其一,大殿上,公然与沛王对抗。
沛王想要求和,田战极力反对,并出言不逊,其中饱含着对沛王的极大蔑视。
子虞功高震主,尚不会如此行事,田战不过是小小将领,为何如此大胆?
他对沛王的不敬,自然引起沛王的震怒。沛王拈弓拉箭,射向他,只射在脚前,以示警告。田战不以为意,拿起箭镞,扎到自己身上,继续愤愤而言。
田战的行为,貌似大义凛然,实则向众人表明态度:我田战觉不认同沛王!
此事之后,子虞便派镜州联系田战。
其二,田战被子虞拉入麾下,视为心腹,向他和盘托出自己的“影子”计划。他们似乎已经同仇敌忾。
随后,田战走出密室,面对镜州,轻描淡写又意味深长地说,“你比都督更像都督。”
说者表面无心,实际包藏祸心。听者本来无意,心中也燃起了星星之火,自己难道只配当一个影子?
其三,攻破杨仓城池后,沛王竟迅速赶到现场,坐收渔翁之利。沛王之速,令人生疑。
之后,沛王看到妹妹青萍的尸体后,悲痛不已。是田战,拿出青萍刺死敌方统领的匕首,交给沛王,一副与沛王同悲同苦的样貌。
他们不早就君臣反目了吗?此时明显的君臣同心呢!
此三处,导演只是蜻蜓点水的掠过,我们却不难发现,田战激怒沛王,只是诱饵,诱使子虞相信田战,田战因此可以成功打入子虞内部,获知一切计划。
田战这个关节打通,沛王便如鱼得水,顺利窃取胜利果实。他能在关键时刻救下镜州,也能迅速找到子虞住所,田战实在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