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阶级超越、人生目标的思考——《人生七年》观后思考

“I am going to Africa and to teach people who are not civilized to be, more or less, good.(我要去非洲去教没文化的人,让他们变得更好)" 一个长着一双精灵式的耳朵、眼睛大而深邃的小男孩,身穿着偏大的小西服,眼神略带幽伤、神情认真,一字一句,认真地对着镜头说出他长大后的梦想。

7岁时的布鲁斯

这是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开头的一个片段,导演正在询问上私立寄宿学校的7岁小男孩布鲁斯他长大之后的梦想。

《人生七年》英文名“Up Series”是由英国独立电视公司出品,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导演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儿童的生活,每隔7年进行跟踪采访拍摄一次。这14名儿童分别来自英国不同的阶级,其中约翰、安德鲁、查尔斯来自上层精英阶级布鲁斯、尼尔、皮特来自中产阶级托尼、杰基(女)、琳恩(女)、苏珊(女)来自工人阶级苏西(女)家境富裕、尼克家里有大农场,不确定他们是否应该归为哪个阶级,但两人的家境都不错西蒙保罗都是生活在儿童之家,都是单亲家庭,应该是属于底层阶级今从1964年到2019年,这部纪录片已经更新到63岁这一年。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下一个七年的更新。

我完整地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为了能够深化自己的思考,也为了能让身边更多人了解我对人生的看法,我决定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便是此次撰文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部纪录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我对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也只是当下我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知来进行解读,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多,我未来不一定依然认同现在的看法,这篇文章更加不能代表当事人对自己人生的看法。虽然这部纪录片已经尽可能地从人生中的重要课题,如家庭、教育、婚姻、职业目标、经济、子女、人生追求等方面进行呈现当事人的生活实况,但仍避免不了缺少一些关键信息,而这些关键信息的不完整也可能会造成我对他们的看法跟实际情况有失偏颇。所以,我会尽可能地只把节目上的一些事实加以分析,尽量避免没有根据的推测。

那么,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带给我哪些思考呢?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文章开头的那个小男孩布鲁斯在成年之后的采访中谈到他小时候的经历:在5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关系不好,正在闹离婚。他们为了给布鲁斯比较稳定的教育环境,就让他去上寄宿学校。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过早地让孩子独立生活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年仅5岁的布鲁斯远离父母独自生活在寄宿学校里,胆子小、脾气好,但经常莫名其妙挨揍。

刚被挨揍的布鲁斯

长期在寄宿学校里受欺负,布鲁斯学会了谨慎小心地适应着周围的环境,而不敢过分表达自己,他说某种程度上是压抑了自己。

63岁时的布鲁斯

婚后,布鲁斯的妻子说他会习惯性地向他人道歉,即使很多时候他没有犯错,我想这不与他小时候造受校园欺凌无关,因为那时候他在心里认为自己只要道歉了就可以避免他人更大的欺压。幼儿到少年时期的布鲁斯很难得见到父亲一面,更加没能有机会去和父母去沟通自己在学校的遭遇,父母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心他的校园生活,布鲁斯经历了一个不算快乐的童年,也形成了压抑自己情感表达的性格。

而另外一个富家女孩苏西也从小就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在7岁的年纪,脸上就写满了迷茫和忧虑。

7岁时的苏西

苏西的家里很富有,拥有几千英亩的庄园,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快乐和幸福。我从前后的采访中找到一些可能造成她迷茫和焦虑的原因:她从小被保姆带大,父母关系不好,在苏西14岁那年,他们离婚了,这给苏西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在56岁的采访中,苏西提到她很讨厌小时候被送去寄宿学校的经历,那段经历改变了她的性格。

56岁时的苏西和尼克

也许是这些原因让她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即使经济富有,她在精神和情感上也十分匮乏。幸运的是她后来遇到了她的丈夫,婚后生活让她慢慢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生活在儿童之家的保罗,在7岁的采访时说到:“我不喜欢那些大孩子打我,我明明没有说话,他们却要赶我出去”。

7岁时的保罗

这位被欺负的保罗,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也经历了离婚,他被送到儿童之家生活。后来父亲再次成家了,但是他还是需要到儿童之家独自生活,一直到十多岁的时候出来工作。他与父母的感情很淡薄,这造成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障碍。在63岁的采访中,他说:“我小时候被拥抱的机会很少,这影响了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我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小时候缺乏安全感,我现在还记得。”即使他这一辈子都在妻子的鼓励下努力摆脱不自信,但是还是没能完全脱离自卑。

回忆中的保罗和西蒙

这三位主人公的遭遇共同点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合,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他们的父母没能去关心到他们的心理感受,长期以往,慢慢地他们的内心产生了负面的心理活动,比如自卑、压抑情感、焦虑不安。而要摆脱这些负面的心理,可能他们终其一生也难以完全克服。

在孩子的人格尚未成型的时候,让他们独立去面对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他们会觉得孤立无援,长期以往会失去安全感,在经常被欺负打压的环境中成长,也很容易形成自卑逃避的性格,很难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童年的时候本来是该让父母陪伴成长的阶段,如果父母缺席了这段时间,未来想弥补也已经迟了。所以,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才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这是父母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即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模式,如何引导孩子去面对社会。

在七岁那一年的片子中,尼尔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孩,神采飞扬地回答着导演提出的问题,而到了14岁的采访时,很明显看得出他的性情大变,脸上不再有笑容,他的神情也开始出现压抑。到了21岁,他呈现出了很严重的精神焦虑: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脑袋和身体一直在晃动,眼神逃避。

7岁到21岁的尼尔

从20多岁到40多岁这期间尼尔到处流浪,以四海为家,没有正式工作,靠领取国家的救济金生活。尼尔的这一生看起来有些传奇的色彩,但他并不是自我放弃,只是他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愈疗自己。他在21岁那年的采访中透露出自己想从政,35岁时,导演问他未来七年想做什么,他说:“问题不在于我想做什么,而在于我能做什么” ,直到42岁那一年他才被选举为当地自由民主党议员,真正开始了他的价值追求。在片子中,他那年开始积极地奔跑于社区之中为他所在的政党拉选票,开始带领群众诵经祈祷,用他话来说“牧师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到这一年开始,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从他的眼神和身体动作看得出来他的焦虑和不安在缓解。63岁时,他说“我觉得是自己是很遗憾的,到了我这个年纪我还没在我想成功的领域获得成功。我甚至不知道未来6个月、一年后自己会在哪里。”

63岁时的尼尔

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孩沦落到一个流浪汉,甚至到要靠心理治疗来生活的程度。从片子中很难去找到导致他产生这巨大变化的直接主要的原因。我从他的采访片段中去推测了其中可能的原因:父母都是老师,但是父母的性格天差地别。他父亲对他很严格,不苟言笑,经常很严厉地惩罚他,而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自言自语。虽然父母对他严格,但是从来没有教过他生活上的技能,也没有教他如何去面对社会生存上所遇到的困难。而且遇到问题要沟通时,父母没有尝试着去理解尼尔的内心需求,总认为尼尔提出的都是小事,让他自己独立去面对。尼尔从小学习很优秀,在小地方时很突出,但到了大学以后发现很多人都比他好,再加上没能考上牛津,这些巨大的落差使得他在初到社会的时候开始想要逃避现实。但最终他也用了一生在跟自己抗衡,用自己的一生愈疗着少年时期因父母、自己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尼尔的人生经历让我思考父母应该以何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用何种方式去和子女相处。父母们应该反思,在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自己是否尽可能地去给予孩子精神上、物质上、情感上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也许,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用爱去引导孩子身心成长,而不是用自己的欲望去强加在孩子身上。

人的一生很难超越自己所在的阶级

不同的阶级所对应能够享受到的教育、人脉、视野等各方面的资源天壤之别。出生于中上层阶级的孩子,父母往往也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懂得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孩子对这个社会进行认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片中的“金融三公子”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在七岁那一年的采访就展示出他们对于自己未来要就读的学校有清晰的认识,三个小孩无一没有上名校的目标,要么是牛津、要么是剑桥。

7岁时的约翰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在儿童之家的保罗,导演问他长大之后想上什么大学?他一脸茫然地问“什么是大学?”

7岁时的保罗

父母是孩子在意识懵懂时期主要的意识开发者。父母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对这个社会形成一些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孩子更早地进行独立思考,并在人生早期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减少迷茫试错的时间,这将会比其它同龄人多出更多时间去抓住机遇。

来自工人阶级的杰基在这一系列的片子中也有提到过,虽然她父亲读过一些书,但是她父亲从来没有问过她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没有对她有什么要求。在她40多岁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如果能早一点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她可能会过得更好。到了63岁,她已经有了孙女,谈到对孙女的教育,她说:“如果能让孩子去开阔眼界,去认识到更多的可能性,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帮助了。”可惜有一些人需要用一辈子才能意识到开阔的视野和认知的重要性。这就是出生于不同阶级已经决定了孩子的认知起点,换句话说,不同阶级的父母认知水平不同,而父母往往决定了孩子的认知起点。

63岁时的杰基

不同阶级的父母所能够提供给孩子的教育机会也不同。经济上的宽裕允许中上层阶级的孩子从小就能选择进入贵族私立学校就读,贵族私立学校拥有更科学的教育体系、更优质的教学资源。顺其自然地,只要他们不懒惰,他们会比其他阶级的孩子拥有更多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片子中,6个就读于贵族私立学校的小孩中,就有5个考入了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而普通家庭因为受限于经济压力,只能让小孩去就读于普通的公立学校,在那个年代,能够从普通公立学校进入大学的概率很低,大部分孩子从公立学校毕业后就出来工作,从事的也只能是低级的劳动力工作,比如保罗去建筑工地里砌砖、西蒙去超市里搬货。但是,这是阶级所已经决定了,越是底层的阶级对自己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越没有选择权。这是阶级给人们带来的第二个限制,教育资源的限制。

进入到名牌大学后,更多的精英人脉、更多的社会资源、更高的思维格局,这些会进一步增强上层阶级所享受的挣取财富的便利性,从而强化上层阶级的地位。即使毕业出来后还有很多年的职场拼搏,但底层的人们穷尽一生也难以超越更高的阶级。可能有偶然性,但这个概率极其低,因为从出生到接收完大学教育这段时间里,上层阶级的孩子已经比底层的孩子在职业赛道上跑出了很远的路,而这段路程,可能底层的孩子永远都没有机会去经历了。

这就是难以超越阶级的三个原因,但是无论如何,越是上层的阶级越有选择的权利。即使不能超越阶级,在自己所在的阶级越往上努力,在所在的阶级内也能拥有更多的机会。也庆幸我们生活在现代中国,现阶段高考的公平性可以让很多贫困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未来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局面会被打破,出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社会现象,而现在这个趋势已经愈加明显。

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减少人生试错的时间

片子中有的人有清晰的目标和职业规划,有的人生活随遇而安,他们的生活差别有鲜明的对比。精英阶层的约翰和安德鲁从小就很清楚自己想要读什么学校,明确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他们一路上也顺风顺水地实现了自己的律师梦,在经济上也从来不用发愁。

14岁时的约翰

来自工人阶级的托尼从小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跟随自己的内心,先后从事了骑马师、出租车司机、酒馆老板、影视演员等职业,虽然他的职业生涯并不稳定,但是他通过不断制订目标,不断努力,享受了各种职业带来的成就感,能够让家人过上住别墅、出国旅游的生活。虽然托尼跟约翰和安德鲁不同,他并不是来自上层阶级,但是因为他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他也能够在每个阶段活得通透明白,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生活充实而幸福。

35岁时的托尼

从小生活在儿童之家的西蒙,年轻的时候一直迷茫,从未思考过未来的方向。21岁时他在超市整理、搬运货物,导演问他“难道你没有想过找更好的工作吗?你不觉得你大材小用了吗?”他茫然答道“没有觉得,我只是喜欢很辛苦的工作。”28岁时,即使已经结婚生了5个小孩,经济压力增加,但对于自己的职业,他仍然没有规划,他认为目前在超市工作很开心,并且超市总不会倒闭,不用担心失业。然而过了几年,超市真的倒闭了,他被迫去机场开叉车。到了四十多岁,他和第二任妻子在一起后,在妻子的影响下,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的懒惰,如果早点努力,他本可以做更轻松的工作、过更好的生活,而不惑之年的觉醒没有办法挽回流失的岁月。63岁时,他说“越早了解自己是谁,就越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我几乎花了60年才明白自己是谁。”

63岁时的西蒙

西蒙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在人生的后半阶段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人生方向的妻子,他们能够在40多岁的时候开始从事寄养学生的工作,开始践行人生的意义。相比之下,一直为生存发愁的杰基就没那么幸运了。杰基在21岁的时候实现了她在小时候说要买的大房子的愿望,但是自此她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在20出头的年龄干了几年打字员的工作,后来处于半休假、半兼职的状态,主要靠领国家的救济金来生活。后来有了三个小孩,她经常无法承担起要支付小孩生活费压力,要靠她婆婆救济,她婆婆帮助她把小孩带到了成年。到她婆婆去世后,她失去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依靠,而此时英国政府为了缩减财政预算,砍掉了很多社会福利,而她又因为长期不工作再加上她有类风湿病无法重返工作岗位,她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进而转向依靠她已经成年的儿子。也许她不会因为自己经济上的困窘而觉得生活艰难,但是如果连自己的、家人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又何来的幸福感呢?

除了要有目标和规划,并为之努力,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也很重要: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被他人可替代的,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东西是不是能够长久。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杰基,因为国家缩减财政预算,她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她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国家会缩减这部分的社会福利。其实社会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跟杰基一起长大的琳恩,一直在图书馆工作,在她四十多岁的采访中谈到,图书馆的预算要缩减,人力成本要降低。而她的工作谁都可以胜任,即使她已经把自己的青春贡献在了这个图书馆,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她要面临中年失业的危险。谈到这个话题时,她的情绪很激动。可能她的激动里也包含了对儿童图书管理工作的不舍,但是也少不了对即将失去工作的害怕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49岁的琳恩

目标和规划重要吗?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越是上层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越明确;而对自己人生目标越清晰,越容易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被生活所迫的窘境。在主动选择与被迫选择之间,主动选择的生活自然会更加舒适和安定

对于人的一生,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

此部记录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此文开头描述的场景:布鲁斯说他想要去非洲教书,让穷困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在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很惊讶一个七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成熟而远大的理想,当然同时我也心疼这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无法陪伴自己,想见到爸爸的心愿非常强烈。他在学校里经常遭受其他孩子的欺凌,但他依然对社会保持着善良和爱心。他从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除了刚毕业的时候有过几个月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经历,后面的人生均投身于基础教学工作中,他去孟加拉国支教过一段时间,回来后也一直当老师。他有机会去上升到更高的教学管理岗位,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心系着学生的命运:“如果我去做教研主任,我就没有办法进到教室去教这些孩子了。我认为做基础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很多孩子会因为接受到这个阶段的教育而改变他们人生。”一直专注于教育工作的布鲁斯终于在42岁这年结婚了,他婚后的生活很幸福,有了孩子后,他尽力扮演着父亲的角色,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在63岁的采访中他回想自己小时候的遭遇,他说他很难想象过去有点悲伤和忧郁,而现在却如此地幸福和满足。

我想,布鲁斯的满足来自于他这一生能跟随自己内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也在人生的中年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自己想专注的事业,有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在布鲁斯看来,这就是他的人生所追求的意义。

回忆中的布鲁斯

从小生活在乡村的尼克小时候开始就对大自然的变化感兴趣,七岁那一年他说他长大之后要研究月亮。即使小学是在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就读,经过私立中学的努力,他成功申请到了牛津大学物理系,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研究核聚变,最终成为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正职教授。他说自己会研究核聚变是因为觉得这个领域的研究会对人类的电力发展有帮助,可惜的是这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他没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去实现它。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熟知是因为他所研究的核聚变而不是参加的这档《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但是现实并非如此。他现在更多地去给学生上课,他也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婚姻生活上,尼克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结束过一次婚姻,他当时觉得特别痛苦,如同经历过一次死亡一般;后来他遇到了现任妻子,妻子也是大学教授,气质出众,他们一见钟情、感情很好,原本以为生活可以这么幸福下去,但这时他却被检查出了喉癌。在63岁的采访中,他说“生活并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轨迹去发展。我不害怕死亡,但是我害怕我走了以后给家人带来的伤痛。”

63岁时的尼克

看到尼克说的这段话,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有些唏嘘。他在自己的一生拼尽全力,从职业上来看,他已经取得了世人所羡慕的成功;从家庭来看,虽然经历过一次离婚,但总算在人生的后半段遇到对的人,幸福和睦;但从健康来看,他才63岁,身体已经发出了倒计时的警告。这一切是他所想要的吗?他这一生还有遗憾吗?这个答案只有尼克心里最清楚。世事无常,我们不能决定命运给我们人生课题的安排,能够做到毫无遗憾的,唯有在每一个阶段都拼尽全力。

对于人生的意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认为财富最重要,有的人认为家庭幸福最重要,有的人认为社会贡献最重要,而有的人认为拥有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才没有遗憾。能够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么,能够按照自己的人生意图去过好每一个当下,这便是幸运的。然而,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既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甚至把这种懵懂的状态传递到下一代,世代轮回,几百年之后,子孙后代也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既然生来受苦,又何必让子女白走一遭呢?我不是说生儿育女有错,只是认为为人父母,应该对孩子负责,在决定把他们带来这个世界之前,想清楚自己能够给他们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做什么样的努力让子女少受一些人世间的艰苦。

后记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观看的纪录片。对自己的子女应该给以什么样的期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应该追求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现实社会中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是父母把他们带来这个世界上,如果父母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物质基础给孩子,那就不要要求孩子满足自己无穷的名利欲望。无可否认,也许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夙愿,但是愿望终归只是愿望,能否如愿,还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比如家庭教育、父母引导的认知、在成长中形成的性格等等。而且,孩子都应该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不是去带着父母沉重的愿望去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希望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给与他们充分的爱和尊重,给足他们充足的养分,他们自会茁壮成长。相反地,如果父母没有给与足够的空间,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的行为如同“揠苗助长”,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许看起来很懂事、很乖巧,但是他所有的行为都只是父母的想法的体现,终究成为不了他自己,这是悲哀的。

从这部片子中,我也释怀了自己的一个问题。我曾经一直梦想着自己要成为富贵人家,过上奢华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想法的由来也是因为父母从小要告诫自己要好好读书,挣钱买房,甚至经常把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督促我要更加努力。其实,他们只是不希望我跟他们一样过穷苦的日子。他们所期待我的生活无非就是有房有车,对生活无忧,家庭幸福就可以了。但小时候的劝导会在心里生根发芽,以至于曾经过分在意自己的收入,甚至默默拿自己的生活和他人进行比较,当发现周围的人都实现了所谓的有房有车的生活之后,自己会感到莫名的焦虑。

现在我突然觉醒,我们都是不同的个体,家境不同、父母给与的教育引导不同、因家庭环境所造成的性格也不同、是否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也不同,这种对比是毫无意义的,自己无法改变这些事实,为何要用无法改变的因素去和他人进行比较呢?过分的比较会让自己产生执念,从而迷失了方向。可能上层的生活,我这辈子也无法享受。不去为那些不曾发生过的事情烦恼,有些事情注定跟自己的人生无缘。这是我从这部片子中明白的一个课题。上层阶级的人有他们的精彩,而出身不如他们的我也自会有自己的安宁和富足。这些无法交换,也无法选择,接纳命运给自己的出厂设定,生活顿时少了很多的烦恼。不去比较,不代表我会放弃努力前进,反而意味着我会放下无意义的烦恼和焦虑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自己前进的脚步,按照自己的人生意图去过好每一个阶段,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幸福的事情。

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呢?是一个结果,还是在追求结果的过程呢?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会有自己的思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