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0-12-12中16坚持分享第515天
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不太好,跟老师联系后,知道孩子上课注意力有些不集中,又想到继续到医院做生物反馈治疗,之前的疗程还剩下几次,所以连续去了三周,今天和孩子聊这个话题,我说大夫根据做治疗的情况发现你的注意力还是挺好的,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说身体机能的问题,是不是你想集中注意力还是可以的?孩子说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个标签是不是可以从你身上撕掉?他说可以撕掉。如果没有这个因素的影响,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身想想办法怎么提高上课的效果?好呀。
你对当前你听课的状态可以打几分?如果状态很好是10分,状态很不好是1分。5分。你希望自己达到几分?7分。怎么做可以可以提高2分?(因为边骑车边聊天,所以进度比较快)孩子总结了三点:1.手里不玩小东西;2.积极举手发言;3.坐端正,眼睛看着老师。说完之后孩子说:妈妈,你先别问老师我上课的情况,等我尝试一周之后你再问。我欣然同意。
其实跟孩子谈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后悔的,后悔给孩子贴这个标签,后悔甩锅这个标签。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后,去医院检查,确实有注意力缺陷,好像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交给医生了,虽然医院解决了一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现在通过聊,还是能找到一些小方法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的。虽然不知道有效没有效,起码对孩子来说,当出现问题,自己是有能力去做出一些改变的。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共情能力挺差的,有时候感受不到,有时候表达不准,所以不能很好的共情来访者。今天下午约练,来访者说我共情到她,让她情绪得到一些释放,这让我有点意外。卢老师问我,为什么会能共情到对方,我想应该是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是真的感受到来访者的不容易,她的那种生气、难过、煎熬、委屈,所以才能说出那些我看到的,我感受到的,虽然还表达不好,但是有真情实感所以才能触动来访者。
当来访者告诉我们一件事,不着急确立目标,要先了解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从事上去捕捉来访者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来访者生气了、恼了,为什么恼?是什么让TA有了这样的情绪?是感觉被指责、被比较了。是这样的认知让来访者有了情绪,情绪引发行为,于是怒火中烧,殃及池鱼。咨询师要做的是协助来访者扩大改变知觉,被指责、被比较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保护,对孩子的保护,当能这样看待问题时,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就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情绪波动就不会那么大,再面对同样的处境也能知道怎么更好的去处理。
约练也是一个不断撕掉标签的过程,我共情能力不好,我抓不住重点,我不善于处理情绪问题等等,这只是目前这个阶段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这些通过学习是能改善的,是能提高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给自己贴标签,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您身上有自己贴的负向标签吗?如果有,请尝试撕掉,不给自己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