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尤其是在天阴气躁的午后,不用上班,躺在被窝里,捧一本书,施施然走进另一个世界,让自己的心随着一个毫不关己的故事或喜或悲,或嗔或怒。
自然也喜欢买书。可是,书架上有若干的书自从来家后就被束之高搁,一动不动地等待与主人天长地久的相会,几乎白了头。书非借不能读也,古人智慧。
金庸老爷子去后,他的小说再度火了起来,人们发疯般在朋友圈求关注,为得领一本不全的金庸小说;多个地方卫视轮番播放《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我也想跟风。因为中学时代当班里多数同学被金庸和古龙迷得天昏地暗时,我却沉醉在琼瑶大同小异的三角恋中彻夜不休。以致如今当别人如数家珍谈论这样那样的金庸主角时,我哑口无言直叹自己当年的无知浅薄。
前些天偶然发现一个朋友家有全套的金庸,于是毫不犹豫借了《雪山飞狐》来,计划把金庸的课好好补补。事实证明大概我确实与武侠八字不合,书借了有一月了,才只读了两章多。惭愧啊。
这两天在听《蒋勋说红楼》,《红楼梦》是我最喜爱的小说,没有之一。纵使学生时代已经开始读,本科答辩论文也是它,可现在,我依然想反复再读,因为正如前辈所言:不同的年龄会读出不一样的心境,而且,像《红楼梦》这样的书,每读一遍感受都决然不同。对于这两点,我深以为然。很多人说自己最开始看红楼时是鄙夷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喜欢薛宝钗的适度大体的,我则不然,我从一开始就不喜宝钗。当然那时候还读不懂黛玉的真性情,只是潜意识觉得黛玉宝玉就该是一对,谁插足谁讨厌。而政治的奥秘、家族衰败的根由,轮回的玄机乃至小人物的心机,是丝毫不懂的。瞧,小时候的认知多单纯。
看懂黛玉并深爱她就是成年以后的事了。小女儿的闲愁,大女孩的直爽,恋爱中偶尔的手足无措、为人的真性情……几乎总是和现实对照起来,于是便觉出她处处惹人怜爱,让人敬佩又心疼。
听蒋勋首先是因为喜欢他的台湾腔,特有味道。他的讲解似在跟你拉家常,娓娓而谈,旁征博引,对小说独到的见解有意无意占领你的思想,让你不自觉想再次走进“大观园”。当然,若能拿起原著边读边听,是再好不过了。
其次喜欢的小说是《平凡的世界》。原著很早就读过,记不清是哪一年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演员是王雷、佟丽娅之类的当红明星,但演技着实不赖,还原度达到90%以上。当时赚了我不少眼泪。今天中午看到央视11套在播,正好是田晓霞到煤矿去看孙少平的一段,晓霞跟着少平下井,真正了解了少平的生活反而坚定了她对他的爱。两人在井下离别依依不舍,并约定了下次见面时间与地点。我的眼泪唰唰往下流。或许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们二人最后一次见面(后来晓霞到洪水地区采访,因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牺牲)?或许是被二人至真至纯的爱情感动?又或者为孙少平坎坷却不屈的人生发出的悲悯?我不清楚。看这部小说,我总是眼泪很多。有时会想,少安与少平不屈于现实,与命运作抵死抗挣,上天很公平,让他们都曾拥有过真挚的爱情,无论是田晓霞之于孙少平,还是田润叶、贺秀莲之于孙少安。可是,这样的爱情都不能陪伴他们长久(秀莲在幸福日子来临之际却得了绝症),路遥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爱情只能是生活的点缀?与命运的抗争、与现实的不妥协才是人生的主流?
我经常絮絮叨叨无数遍把这部小说推荐给现在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虽然我听好多学生说他们看不懂。
人生常常如小说般充满戏剧化,而小说本就是艺术化的人生。读书,到底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解读虚拟的故事,还是用书本中的道理去注释戏剧般的人生?
或许,读书,本来就是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