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前,共识在后
共情是一种能洞察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通常一个人产生共情的时候,往往能够迅速感知到周围人情绪的变化。共情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要看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动机。现实中有很多骗子也极具有共情能力,他们能非常敏锐的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弱点,然后一边安抚情绪一边隐秘行骗。所以共情是能力,不单是善良的表现。
共情绝不意味着要无底线的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果你想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付出行动帮助他人,一定要优先管理好自己,因此共情的核心是一个人要有完善的自我系统,能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时间、精力做好管理。
理解别人是共情,理解别人之后的行动叫共识。有时候光有共情是不够的,那只是单纯的包容心、理解力和对他人的支持,很可能出现共情过度的情况。就像有人在倾听别人不幸遭遇的时候特别容易陷进去,进而对这个人有了补偿心理,产生移情。因为他可能也经历过类似事件。但这种共情是单方面的,甚至是容易被利用的。加上共识就能让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有的放矢。
共识包括对目标的确定和对路径的确认,就是咱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搭乘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往哪里,如果你想坐飞机,对方想搭高铁,你们的目的地是一致的,可节奏不能统一。共情是起因,共识是手段,共同利益是结果。
两个人想达成共识是需要沟通的,也需要建立边界感。所以提供帮助前千万别忘记告诉对方自己的边界,防止对方不珍惜你的善意,反过来借此冒犯你。
假共情与无效共情只会耗损精力,对关系也并无助益。
在共情这件事上,我们要有三个认知:
第一,有一种共情是假共情,或者说就是浅表层面的同情。你不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只是对他的遭遇抱有同情和善意,那种粗略且泛泛的理解,本质上是在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而已。
第二,真共情能够提供情绪价值。你有过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或是能理解对方对方的处境和所思所想,所以能给予对方真正的情绪支持和精神帮助。那种“你的感受我都懂”的微妙感,最能抚慰到受伤的人。
第三,确认自己有没有能力提供帮助。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前提是让自己方便了才能与人方便。如果与人方便会让自己为难,那是没有必要的。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有自我,再去共情。
共情能力,也能练习
有些人觉得自己情商低,不会与人交往,其实可能只是你缺乏一些共情力。下面几个锻炼共情能力的方法。
1.观察。不要对现状发表任何评价,也不要急于给出意见。试着进入对方的世界,倾听他所说的事,从他的声调、语气、肢体动作感受他的情绪,研究影响他情绪的原因,以及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2.接受。不管对方传达给你的正面还是负面的东西,先不要急于否定或者肯定,也不要做价值判断,只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安全又可靠的树洞就好。让对方知道他是被理解、被关心、被接纳的。
3.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为他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4.传递去,表达尊重。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而让他知道他所有的情绪都是能被理解的、被看见的。这时候可以用肢体语言,给一个拥抱、给他一杯水,或者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暗示他—我理解你的感受,并用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