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这一代,以及后来的90后、00后,自小就被定义为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叛逆一代。成年人极尽所能地描述我们生活的幸福,感叹我们的不懂珍惜,批判我们的离经叛道和荒废蹉跎。其实呢?他们所定义的幸福大多是指物质层面的幸福,简单地把我们跟他们一代人进行比较,却并未真正从我们的角度考虑过我们的处境。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探讨了灵与肉,轻与重的哲学的命题,我今天想说的没有那么高深,只想从日常出发,说说那些年轻生命面对的,有力无形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你不知道的自己》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对非常重视孩子学习的父母,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想要解决孩子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问题。在他们的家庭中,一切以孩子学习为中心,并以两个凡是为原则:凡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的事情,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去做;凡是不利于孩子学习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比如,怕电视声音影响孩子写作业,坚决不看电视;比如怕让孩子学习分心,说话都轻声细语。他们给孩子进行了无数遍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还请了贫困家庭的小伙子当家教,帮孩子学习,也让孩子以之为榜样。可这并没有换来孩子的好成绩,自小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一路下坡,学习效率不高,成绩总上不去。父母的教育不可谓不到位,他们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并一再表达对孩子未来的忧虑,希望孩子能警醒,能奋起,可都没能成功。他们觉得应该不是孩子智力的问题,因为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很聪明很优秀,那只有可能是孩子心理的问题了。
于是,心理医生开了诊单:请父母放手,过好自己的生活,消除孩子心灵的噪音。
事实上,不是孩子不懂事,不是他不想好好学习,而是负重之下,难以静下心来。他的重负有很多方面,而这些重负无一不是家长刻意行为的后果。在绝对安静的家庭环境里,他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噪音,内疚、恐惧、自卑,还有对自由的渴望:父母的付出让他内疚;学不好的后果让他恐惧;跟别人的对比让他自卑;而作为一个孩子,他也渴望学习之外的各种活动。父母是好父母,看似足够好,其实不够好。他们自顾自地做着足够好的父母,却没有考虑到,做得太多,孩子已然承受不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更多时候应该学会放手,学会得体地退出,而不只为成全自己做得太多,干扰孩子成长和生活的节奏。
今天还看到一篇文章,看后真是觉得又好笑又可气。这是一篇批驳文,就咪蒙因谢杏芳的回应写的文章,对咪蒙和她的文字观点口诛笔伐,而这篇文的题目是《为什么咪蒙能放肆嘲笑嫁给世界冠军林丹的谢杏芳——当灭绝师太遇上小昭》,作者对咪蒙的人身攻击这里暂且按下不提,我特么想标红标题中的这一部分:嫁给世界冠军林丹的谢杏芳。谢杏芳前的这个长长的定语,作者认为的谢杏芳最值得标榜的成绩,仅仅是嫁给了世界冠军林丹而已。所以,在作者看来,谢原谅林是多么顺理成章事,一个已为人妇,已为人母的女人,应该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女人,她的最大价值就是她所嫁的男人和她所育养的孩子。身为现代女性,真的可以苟同这样的观点吗?
不难预想,持有这样观点的女性,即使原谅了出轨的男人,也难以修补好婚姻中的裂痕。当然,也有浪子回头,经过双方长期努力,修补好感情,保护好孩子,最后求得家好月圆结局的。可更多时候,男人不会轻易回头,那个做出自我牺牲的女性会满心委屈,并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用自己的牺牲绑架控制他人,尤其是孩子。在她们口中,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话,“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都是为了你,我才没跟你爸离婚!”“要不是为了你有个完整的家,我真是没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为了你,为了你,为了你……如果你真的为了孩子着想,请离开不爱自己的男人,让自己过得幸福,让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幸福,而不是因为你的留恋和离不开,被无爱的家庭所伤,还要背上道德的枷锁。不在沉重中沉没,就在沉重中背叛,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已成年却没长大的家长,错在不该将自己的的欲望、挣扎、困顿,施加给那些幼小的生命,他们的心灵还不足以如此的生命之重。
少年不识愁滋味,谁说少年不是愁滋味?那些或幼小或年轻的生命,也面对着很多难题和困惑,也有诸多挑战和压力,学业的,人际的,情感的,家庭的……他们的愁绪如此真实,身为他们人生旅程的陪伴者,所要做的是理解、包容和帮助,而不是打击、压抑和控制。生活不易,成年或未成年皆如此,既如此,何不给他们更多爱与自由,让他们轻装上阵,奔向更美好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