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9月大作文“图片”专题活动。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
一、
公元前203年的秋天,时年二十八岁、刚被刘邦册封为齐王的韩信策马飞奔在蓝天白云之下。今年的秋天,天空格外的高远,湛蓝湛蓝的底色,一团团白云像猛兽下山的模样,似潜龙出海的志气,又有鹰击长空的气象,分外的妖娆雄伟。骏马驰骋之间,秀美的山峦,翠绿的树林,碧蓝碧蓝的河水,齐刷刷地向后奔去。马背上的韩信浮想联翩,他回想起过去三年的征战,回想起所向披靡的高光时刻,真是有如神助。
是的,一个人的运势就是这么奇怪,几年前寄人篱下的韩信还在忍受着不计其数的白眼。他想起寄居在远房表兄——南昌亭长家里的滋味,表嫂时不时露出鄙夷的眼神,为赶走这位‘蹭食’的穷亲戚,表嫂竟将做好的饭菜端到卧房里去吃;淮河边的一位老太太资助他食物,当他表示“将来要报答她”的想法时,和善的老妇厉声喝道:“我只是可怜你,并未指望你的报答。身为七尺男儿大丈夫,岂能靠吃等死!”
还有一次,淮阴城中的张屠户与他发生争执,那张屠户上前一把摘下他的佩剑扔在地上。
“你这没用的小子,空长了一副身架子,白白佩戴了一把长剑。你要有种的话,就一剑刺死我,没种,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周围一众人群嬉笑怒骂地看着热闹,他们在等待一场血溅当场的荣誉之斗。
韩信擦了擦张屠户喷来的口水,用眼角的余光瞄向他那嚣张跋扈的手臂,沉思片刻后,就在众目睽睽之下,默不作声地蹲了下来,然后伏下身去,慢慢地从张屠户裆下爬了过去。哄闹的周围忽然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然后轰的一声炸响,全城的人都为此嘲笑他,连路边的孩童见了他也要讥笑他,他就是个扶不起的懦夫。
这一切的一切,韩信没有理会,也不屑于争辩。他坚信他韩信的七尺之躯终将要离开这小小的淮阴城,面前这些“张屠户”、“亭长夫人”们……,不过只是他眼前的一只只微蝇,当它们掠过去后,翅膀扇动发出的嗡嗡声眨眼就会消弥殆尽,根本不会留下一丝痕迹。他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规划和志向,他要一步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心中那个宏伟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现在无人能够理解。尽管他苦闷至极,但他从没失去理想。他不知到哪里去,可他知道他就是会走出去。他能忍受胯下之辱,却绝不能忍受平庸。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竟然飞逝得如此之快,他的境况变化竟然如此之大,韩信觉得自己在睡梦之中,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实,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实。如今他身在汉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占了物产富庶的山东半岛,手上精兵猛将如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怎么会不神清气爽,踌躇满志呢。看来所有的忍耐蛰伏都是值得的,所有的选择都是英明的,所有的英勇拼杀也都是有回报的。
二、
三年前,确切地说是公元前206年四月,毅然投军的韩信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机。而这个转机同样也来源于这个乱世的另一个主角——汉王刘邦,那年同样也是他的事业转折点。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代使用颛顼历,十月为岁首),刘邦采取灵活的战术避开秦军主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可他却未如愿得到天下,甚至也没得到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关中,屁股还没捂热,他就被赶出去了,临走前还被迫吃了顿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当初义帝熊心与诸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被楚霸王项羽扔到了九霄云外,刘邦敢怒不敢言。为啥,兵力薄弱,实力不足呗。要知道刘邦只有不到十万人,而项羽四十万大军刚取得巨鹿之战的大胜,霸王和楚军的士气和威望,令所有诸侯都望而生畏。单打独斗,刘邦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提鞋都不够格;论冲杀战阵的将帅,杀猪匠樊哙,红白喜事唢呐王周勃的战力,比起项羽手下大将英布、龙且也相差甚远。除了谋士张良和萧何,楚霸王是全方位碾压汉王的。当然,打仗最终靠的还是知识分子,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就在这一年,樊哙搀着双腿打抖的刘邦假装上洗手间,然后偷摸到鸿门宴会厅的包厢后门仓皇奔逃,这给足了项羽武功盖世的情绪价值。于是,项羽毫无顾忌地将刘邦分封在偏僻闭塞的巴蜀、汉中之地,并牵出三条恶犬——秦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牢牢守住关中隘口,也堵住了刘邦的东山再起之路。
所以说公元前206年是刘邦的辉煌时刻,也是他顷刻间陷入忍气吞声的人生至暗之时。命运往往就是这样无常,它总是会在你被困厄击倒,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悄悄地给你伸出逆转之手,前提是你没被打倒、没有放弃。危机中肯定蕴含着机遇,这次也不出意外。就在这一年,刘邦得到了韩信,一位替他迅速扭转败局的关键人。准确地说,这一年刘邦才真正领略到韩信的惊世之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如果不是陷入绝境,两位伟人的相遇很可能就此错过了。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宿命。
其实韩信已在汉营呆了快一年了。公元前207年,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而转投汉营的韩信,还是未改孤傲透顶、个性执拗的脾气。有一次他竟得罪了军中的权贵,被污犯法,罪行当斩。临刑时韩信绝望地振臂大呼:“汉王不是要征服天下么?为什么还要杀我等有才能的人呢!”监斩官夏侯婴看他相貌桀骜,口出狂言,心存疑虑便与他深入交流,最后动了爱才之心,将他救下来并推荐给了刘邦。这时的刘邦还是没在意这个狂妄的年轻人,甩给他一个治粟都尉的位子,那属于粮食征收和仓储管理一类的低级官吏,这位子连刘邦的面也见不着,更别提发现他的才能了。
所幸掌管后勤的丞相萧何是韩信的顶头上司。他与韩信接触日久,渐渐发现了一些端倪。这几年汉军战事频繁,军粮筹集、仓储和调配比战斗任务还重,加上人员伤亡和流动很大,管束那些村夫野民更是难上加难。萧何看这个从楚营跑过来的青年军官确有一些本事,没过多久,也没见他有什么大动作,就把军粮的计划、分发和人员分工列得一清二楚,三下两下便将原本杂乱的军粮处管理得有条不紊,手下那帮人也被他治得服服帖帖。萧丞相被他的才能和气魄所折服。一日萧何找来韩信询问:“韩都尉,看你来汉营时间不长,竟能如此熟悉粮务,以前干过这行么?”
“启禀丞相,在下两年前在楚军任郎中,主要是护卫项王安全,从未做过管粮的活。”韩信直起脖子回答。
“哦,从未干过?”萧何更感兴趣了,他紧紧盯住这个俊朗的小伙子,“韩都尉哪里人?家中还有何人?为何而到汉营?”
韩信迎上萧何厉剑似的目光,没有一丝胆怯。他知道这位年岁大他一倍上司,是汉王跟前的红人,素以远见卓识闻名,被汉王倚为汉军的擎天柱。汉军攻入咸阳时,将领们两眼血红地哄抢金银财宝,萧何却另辟蹊径,钻到清闲衙门里,大量收集秦朝的法律法条,图书档案,并在极短时间里研究掌握了全国各地山川险要、风土人情和郡县人口等重要的治国理政知识。韩信隐隐感到这会是他的一个机会。
“下官乃淮阴人氏,现年二十五岁,父母早年病亡,家中已无亲人。下官自小不谙农稼,犹喜熟读兵书战策,研磨探究行军布阵之术。两年前各地义军蜂涌而起,下官投奔上柱国项梁,想在军中尽我所学干一番事业,后来又跟随项王并多次向其献计,可惜都没被他们所采纳。下官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听闻汉王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提拔贤人,便来投靠了汉王。不过,现在这都尉一职……嗐……”韩信欲言又止。
“怎么。治粟都尉的官职不小了,还不满足?”萧何冷冷一笑,眯眯眼弯得更厉害了。
“回禀大人,下官志向是连军百万,横扫敌营。”韩信昂首挺胸,声音宏亮。
“大胆韩信,一派狂言!我倒要看看你有何领军本事!”萧丞相一声厉喝。
韩信没被这位上司吓住,他仍旧不卑不亢地陈述了自己的治军攻守之策。萧丞相收了恐吓之态,异常耐心地听他纵横捭阖,一直未打断他。直到他一抒胸臆后,萧何也未发表任何意见,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便掸了掸衣袖起身离去。
韩信又一次失望了。
这个远见卓识的萧丞相也不过如此。老官油子而已。我韩信一次次改换门庭,就是为了一展胸中的抱负,可是现实如此残酷,竟然不给我一次机会。仲夏的夜晚,窗外月光如银,一泻千里。满天的星斗密密匝匝,其间一颗硕大的流星在天穹划过,留下一段耀眼的尾巴。韩信辗转反侧,久不能寐。他决定趁夜溜走,另谋高就。
人生就是赌局。不管输赢,无论大小,我就压我自己,命运多舛,可我就是不信这个邪。
这一次,韩信赌中了。
萧丞相听闻他逃走,星夜追赶并将他带回汉营。随后便面见汉王,力荐他为大将军。这次,正倒在泥潭中熬煎的刘邦答应了。
那个隆重的黄道吉日,汉王斋戒三日,在太庙设坛作揖大拜。当年仅二十五岁的韩信,与光灿灿的旭日一齐出场,突然坐上大将军宝座时,顿时惊掉了一众将军的下巴。尤其是汉王在沛县发家的老班底,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夏侯婴……有哪个不是攻城夺寨,战功赫赫。此时站在台下的他们,心中滋味可谓五味杂陈,希冀、疑虑、失望、讥嘲、鄙夷……韩信顾不上考虑他们的感受,他只觉得一切如梦境般虚幻,他偷偷地用力掐了下手臂,生疼,不是梦,真真确确的,我韩信要出发了。
三、
上台的韩信没辜负萧何,也没有辜负自己多年的隐忍负重。首先他与刘邦进行了一场有关战略的“汉中对”,韩信剖析了汉军目前的局势:如今项羽的三只恶犬守在关口,汉军被困巴蜀,无法逐鹿中原,形势危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竞争对手项羽的性格短板:目光短浅,扔掉富庶的战略要地关中而回彭城称王,只是为了锦衣夜行;表面满嘴仁义,实际上刻薄寡恩,自私透顶,不得人心。相反,汉王你以天下黎民为重,汉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得到关中老百姓的衷心拥戴,得民心者必得天下。依我之计,汉军可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方略,兵出函谷关,一战而平定三秦;然后以三秦为战略基地,再向东进以图天下,如此这般……。
韩信的一番话,令困境中焦灼的汉王茅塞顿开,热血沸腾。当年八月,刘邦依计而行,兵出陈仓,打败三王,夺回了三秦大地。接着继续前进,收复魏地、河南,一举扭转了战略颓势。
公元前205年,汉王与齐赵联军兵败彭城,齐、赵随即退出军事联盟背弃刘邦。韩信收集前线溃退下来的败旅,重新布防,在荥阳击败乘胜追来的楚军,稳住了战局。
这时,原已投降的塞王欣、翟王司马翳复叛降楚,魏王豹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关中大地又陷于兵燹。韩信在临晋关隘布置兵将和战船,佯装准备强渡黄河进攻魏国,河对面的魏王凭借天险,紧急备战防御。不料韩信暗中抽调了一支劲旅,急行军一百公里至韩城,划着木盆和木瓮,大摇大摆地渡过黄河,从后面猛掏魏军老巢,最后取得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地的大胜。尔后韩信未曾喘息,率军继续攻打旁边的代国,在山西阏与生擒代国国相夏说。胜利消息传到汉王那儿,老谋深算的刘邦下达了三项命令:一是升任韩信为左丞相,犒劳三军,二是将韩信大部精锐抽到荥阳前线抵抗楚军,三令韩信与张耳率领剩余的降将弱兵攻打赵国。
四、
赵国境内的井陉关,地势险要,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4年赵国倾国出动,赵王歇与成安君陈馀在井陉关陈兵二十万,准备在此与汉军决一死战。
大战在即,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深夜面见主帅成安君。李左车说,韩信刚平定魏国,又俘虏了代相,锋芒毕露,锐气势不可挡。赵军虽有二十万,与之缠斗胜算只能各半。但是汉军也有弱点,他们从关中远道而来,粮食是关键。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只要成安君您深挖战壕,坚守关隘不出战。我率三万兵马在狭窄的井陉山道伏击汉军粮草辎重,断其粮草,汉军必定军心不稳,这样双管齐下,准保全歼韩信的几万大军。哪知成安君是个熟读兵书战史的书呆子,自信赵军势大,打败韩信犹如捏死只苍蝇,根本无须李左车的“旁门左道”。真所谓骄兵必败,好良言难劝该死鬼。
李左车想到的,韩信也想到了。进攻前他派出大量细作侦察敌情,打探到赵军狂妄骄横,并未采纳李左车的妙计。于是韩信放心大胆地驱至赵营三十里前安营扎寨。当夜,韩信安排副将军两千轻骑,趁着漆黑夜色摸上西山,悄悄隐蔽在莽莽丛林之中。第二天一大早,秋日的阳光静悄悄地,慵懒地亮出来,金辉洒遍了原野。大将军韩信在开战前下达了一道奇怪且严酷的军令:全军前移,背靠汦水河摆开战阵,晌午杀败赵军再开饭。面对如此不要后方的战术,众将心中叵测。
擂鼓后韩信指挥一万精兵向赵军冲杀过去,两军迅速撕扯在一起。眼看赵强汉弱,汉军很快败退。成安君大旗一挥,赵军清巢出动,喊杀声震天动地,一路追击掩杀过来。汉军败退至泜水河边,组织兵力重新激战。汉军已无路可退,个个决死向前,与赵军拼命。胶着之际,西山上埋伏的两千骑兵俯冲而下,一路砍杀冲进业已空虚的赵军营帐,拔掉赵军大旗,插上了汉军的大小旗帜。这边汦水河边指挥官成安君陈馀见双方未分胜负,便下令赵军撤回营地,准备用饭休整后再战。可当赵军撤退到大营前,远远看到营地里汉军旗帜迎风招展,一排排整齐的汉军齐声断喝,不禁大惊失色。
不好,我们被韩信这厮算计了,汉军已包抄了老巢!赵军队伍一阵大乱。
汉军抓住这个机会,趁机两面夹击。赵军瞬间阵队失措,兵士们倒拖战旗,卸甲曳兵,慌不择路地逃命,任凭主帅陈馀气急败坏地斩杀逃兵,也止不住溃散之师。此战成安君在汦水河畔被斩杀,赵王歇被俘,赵军全军覆没。经此一战,赵国精锐损失殆尽,最终走向了灭亡。
战后众将请教韩信,将军你背靠汦河排兵布阵,军士未食而战,实乃兵家大忌,为什么竟能取得胜利呢?
韩信大笑,兵者,诡道也。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殊不知兵书上也说过‘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句话么。你们心里都明镜似的,我们这支由降将新兵拼凑起来的部队,大都未经过战阵,也来不及训练,不仅数量上远不及赵军,质量上其实也是乌合之众。如果不斩断退路,不把团队逼入绝境,注入必死之决心,这支弱旅如何会有取胜的机会呢?
众将皆拜服在地。
正值全军欢腾庆祝之际,韩信却很清醒,他还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
在汦水河冲锋前,韩信下达过另一道命令——活捉广武君李左车者赏千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五花大绑的李左车送进中军大账时,韩信满面笑容地大步向前,亲自给李左车松绑,一面紧握李左车双手:“广武君真是老天爷送给我汉军的大礼啊。”与韩信年岁相仿的李左车形容枯瘦,灰衣灰袍上血迹斑斑。他轻蔑地冷笑一声,败军之将,何劳将军挂齿。
韩信目光凝重,双手作揖:“如果赵王听从了先生的良策,哪里还有汉军的胜利呢?现在我们俩的身份可能就倒过来了。如今我是诚心诚意地向先生请教。接下来汉军若想继续攻打燕国和齐国,希望先生能明白我的诚意,不吝赐教。”
李左车被深深地感动了,将军襟怀若谷,真乃旷世奇才,我等愿为将军效命。不过……李左车略作停顿后沉声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认为伐燕攻齐之策不可操之过急。
“哦,先生有何高见?”韩信急切地追问。
“将军自领汉军统帅不到两年,横渡西河消灭魏王,生擒代国国相;如今又攻克井陉,击杀成安君擒拿赵王,声势震撼,民心向背,如日中天,将军你的对手们无不胆颤心惊,这是汉军的优势。《周易》说过,利有攸往,害亦随之。现如今汉军的劣势在于兵士疲敝,百姓劳苦。假若汉军兵临燕军城下,以此疲敝之军必将无法速胜而陷入僵持之局;而后粮草断缺无以为继,没有胜利补充士气,将军的威望将损耗一空,胜负难料。而旁观的齐国也必然会坚兵守城,拒不投降,会玩儿命抵抗,这样汉军的胜利就更毫无胜算了。”
“那先生有何良策呢?”韩信自信自己绝没有看走眼。
“综合以上情况,我认为如今将军应该息鼓偃兵,厚待死伤,抚恤黎民,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另外摆出向北攻伐燕国的阵势,并派出得力说客去劝降燕国国君,我相信燕国此时已无选择的余地,定会开城纳降;然后再以此计向东招降齐国,定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完胜。这样既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又能以军威攻城略地,何愁事业不兴呢。”
韩信闻言大喜,遂依计而行,燕国果然不战而降。韩信又立一奇功。
五、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公元前203年。这年韩信突袭齐军,占领齐国国都临淄,追击齐王田广。唇亡齿寒,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军二十万救援齐军,齐楚联合一处,红旗漫卷,猎猎飘扬。主帅龙且刚征讨英布平定淮南,意气风发,全军上下气势高昂。龙且在项羽面前夸下海口,此战必将剿灭韩信,断绝楚军后患。
两军对峙时,有楚军谋士进言龙且:现汉军长途奔袭,虽斗志旺盛,可兵士兴师劳疲,楚军不如坚壁不出,由齐王田广宣谕齐地子民‘今汉军进犯齐地,各地百姓兵士皆可奋起叛之,保家卫国。’,尔后楚军与齐军民里应外合,必可一举战胜韩信。
龙且嘿嘿一笑,韩信那乳臭小儿,他那两下子我还不晓得!哪值得这样小题大作!况且不战而胜,我在项王面前哪来的功劳呢,我还指望经此战功分一半齐地哩。楚军遂未用此计策,与汉军对阵于潍水两岸。
历史就是这么相似,韩信天生与水相和,黄河渡口胜魏,汦水河畔灭赵,现在轮到滔滔的潍水来见证天才将军的无敌谋略了。面对精悍强大的楚军,韩信安排手下连夜赶制几万只布袋,装满沙土卵石,秘密布置军士在潍水上游截断河流,任凭一侧水势高涨。
开战了。汉军精兵与楚军鏖战半日,故技重施,佯装不敌而溃。龙且见状哈哈大笑:“果然如我所料,韩信也不过如此!”笑音未落,龙且大手一挥:全军冲过河去,活捉韩信者重赏!
正当密密麻麻的楚军涌入潍水河时,暗伏在上游的汉军得到消息,突然挖开沙袋,黄浊的河水如决堤一般倾泻而下,半渡的楚军霎时间被一截为二,汉军杀声震天地杀了个回马枪,将已过河的龙且和楚军团团围住,楚军乱作一团,困兽犹斗一般。汉将灌婴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手起刀落,斩杀了慌乱不堪的龙且。韩信指挥汉军冲过潍水,追击已被打断筋骨、群龙无首的楚军,取得了潍水大捷。
六、
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一将成名万骨枯。血流成河的场面常常在韩信的睡梦里浮现,喊杀声、马蹄声、战鼓声渐渐远去,三年的战事如电影画面般在韩信面前一幕幕划过,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身的理想,如今竟成了这个乱世的主宰者之一。他就是天生的战神,如果说三年中运筹帷幄、排兵布阵是他的长处,那理清了断现在内心的纠葛却远非他所擅长。如今他所面临的虽不是千军万马,可其重要性却比千军万马更为关键更为重要,这又将是他韩信人生的一个转折。马背上的韩信心绪如麻,他像是被一座巨大的石山压在下面,喘不过气来。
而这一切一切的烦恼,都拜一位说客所赐。
正当韩大将军见佛杀佛,一路冲关的时候,他的大帐里来了个神秘的黑衣人。此人姓蒯名通,范阳人,他是韩信的谋士。这个蒯通不简单。去年在征讨齐王田广途中,韩信听闻汉王派谋士郦食其已说动齐王投降,便准备班师回朝。当时就是这个蒯通劝他,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轻易取得齐地七十余座城池,你韩将军出生入死也不过占领赵地五十余座城,在汉王眼里将军你的功劳还不如个书生吗?况且既然汉王派大将军你伐齐,你现在未接到正式退兵命令,就应当继续进攻。韩信听从蒯通的计策继续攻打齐军,结果本来准备投降的田广疏于防范,被韩信端了个底朝天。气极败坏的田广无处发泄,逃跑前将郦食其投入沸腾的滚水里煮了。自那以后韩信甚为看重蒯通的意见。
正当新任齐王韩信春风得意时,这个蒯通又出现了。
齐王有所不知,其实我的看家本事是看相。蒯通故作神秘。
哦。本王还不知道你还有此等本事。那就请先生给本王看看,本王有甚面相,有甚运势呢。
贵贱看骨骼,忧喜见面色,一个人的成败,则要从他的决断力上来判别。齐王你的面相,最多是封侯的命数,而且危险不安,不过……蒯通停顿了下来。
封侯?哼,我现在不就已经是齐王了吧?韩信听罢心生恼怒,但忍而未发,他想看看这个谋略家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不过从齐王你的背相看,你又是贵不可言,比这个齐王不知要高贵多少。
此话怎讲,请速速道来。韩信的心里怦怦直跳。
齐王你已处在风口浪尖,帝国的焦点了,只是你不自知而已。自打汉军兵出陈仓以来,凡是汉王亲自指挥的战役,没有不败的,一个小小的荥阳城,三年久攻不下,还要靠齐王你多次挽救才能维持;而齐王三年不到,攻城掠地,无往不胜,你的声望已经大大超过了汉王;另外一头的楚霸王,也僵持在荥阳一带没有突破。当今的局势非常明显,现在楚汉相争全看齐王你了,齐王若助汉,则汉王必得天下;齐王若归楚,则项王豪取天下指日可待。可依我蒯通拙见……蒯通在这里又卖了个关子。
先生快讲!韩信急问。
依我看……齐王两边都莫靠。说罢,蒯通轻轻吐出一口气,像放下一个久背在肩的包袱。
哦?两边都不站?韩信喏喏。其实他已经知道蒯通在说什么,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个虎狼之词了。就在一个月前,也就是在潍水大败楚军不久,项羽就曾经派奸细武涉来策反他。武涉分析与蒯通一般无二,也是离间他和汉王的关系,劝他或与项羽联合,或者另立门户,与楚汉三分天下。当时他严词拒绝了武涉的建议。他告诉武涉,起初他韩信就是侍奉项王的,可是项羽给他的官职不大,郎中就到顶了,是他觉得在那里发挥不了才干才转投明主的。没有汉王的重用,就没有他韩信的今天。
齐王还是要以“不辜负汉王的重用”的托辞来答复我吗?蒯通微微一笑,厉眼如炬地盯着韩信。
这……看来先生早已洞穿了一切。韩信呐呐不能解释。
不是我看穿了一切,而是汉王的所作所为已给出了答案。齐王你稍加回忆,就知道汉王是不是真心对你了。消灭魏国后,汉王立刻收缴了你手里的精兵,而派你领着一群新兵降将去攻打赵国;当你剿灭赵国轻取燕国时,汉王又突然赶到你的营寨,封了你的将印,调走了你和张耳的部队,让你在赵国征兵去攻打齐国。假若齐王你的能力稍逊一点点,你觉得以这么恶劣的资源,这样的猜忌,你还有出头之日么?对了,还有一件事,就在上个月你斩杀龙且后,是不是向汉王请封你为代理齐王?
有这么一回事。为了稳定齐地,我是请封暂代齐王之位以利于管辖。可是汉王却派丞相张良亲自过来册封我为正式齐王,我还正感激涕零呢。这不是恰恰说明汉王对我的恩遇无边么,怎么,这其中也有内幕?
何止是内幕。齐王你都已经站在悬崖边上了。我听说你请封齐王的书信送到了汉王手里,汉王勃然大怒:“我被困厄在荥阳,正指望你韩信来救驾,不想你却要动我的蛋糕”!本来汉王是要问责于你的,还好他身旁的张良提醒他,三年了,你韩信已今非昔比,实力战力已远胜他刘邦,不如权且答应你的要求,日后再图收拾你。
先生你从哪里听到的小道消息!万万不可再离间我与汉王的感情。汉王与我有知遇之恩,我韩信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汉王赐予的,我绝不可能背叛汉王的!韩信大叫起来。
哼!知遇之恩。齐王你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你功高震主,汉王手里已没有更大的官职封给你了。如今是齐王的最好时机,时者难得而易失也。还请齐王深思!当今乱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能者上庸者下,历史只会选择强者狠人,那些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人,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蒯通不死心,苦苦相劝。
不会的,不会的,我韩信为汉王立下盖世奇功,我相信汉王定不负我,定不会夺我齐地的。先生毋庸再劝了。韩信拂袖而去。
蒯通走了。韩信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明白,比起武涉来,蒯通的论据更有说服力。可让他现在背叛汉王,三分天下,他没有把握,毕竟他到汉营只有三年时间,根基未稳;再说,打仗打的不仅是战力,还有财力粮饷,汉军的后方供应都由萧何把着,此时与刘邦决裂,胜算不大。不如……唉,三年前自己一穷二白,舍得一身剐,放得开手脚,干得不爽,随时换老板。如今封王拜相,却被套上了枷锁,前畏狼来后怕虎,患得患失。
虽然汉王对他百般忌惮,防之又防,可毕竟他为汉王立下了不世之功,相信汉王总会善待他的。韩信犹豫不决,彻夜难眠,难以决断。他起身望向窗外,秋夜将晓,月宫清冷,那颗最晶亮的大星,静静地垂在天穹。
七、
公元前202年,韩信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顶点。
刘邦再次被项羽围困在固陵,征召韩信在垓下合兵,并任他为联军统帅,刘邦稳坐中军协调。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大败楚军,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边,汉王江山一统。激战中秦军旧将王翳抢到项羽头颅,被封为杜衍侯,郎中骑杨喜抢夺霸王左腿而被封为赤泉侯,都尉杨武抢到右脚被封为吴防侯,骑士吕胜抢到左臂被封为涅阳侯,就连抢到项羽一些零碎骨肉的吕马童,也被封为水中侯。
而对于核心统帅韩信,刘邦却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夺掉他的兵权,并将他由齐王改封楚王,定都下邳。都城位于淮阴附近,表面意思是让他衣锦还乡,其实是应了蒯通当年的预测,齐地险要富庶,战略要冲岂容他人鼾睡。韩信傻眼了。可也是没有办法,汉王朝最大的敌人已经清除了,你韩信的价值可就不是减半的问题了。
韩信衣锦还乡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几位故人。那个供养他食物的老妇被赏赐千两黄金;而对表兄南昌侯亭长,他只给了一百钱,并嬉笑亭长做善事未能始终。污辱他最凶、伤害他最狠的张屠户被押到韩信面前,战战兢兢,冷汗直流,以为会被楚王碎尸万段。韩信指着他的油腻腻的大肚子,呵呵笑着对身边校尉介绍:“这个壮士是个人物啊,没有他的激励就没有我韩信的今天。当年他侮辱我,我没杀他,今天就更不会杀他了。不仅不杀,我还要提拔他做我的中尉”。
公元前201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丞相陈平献策,借刘邦巡游云梦的机会,抓住了觐见的韩信,押解回京。
又是一个萧瑟的深秋。远处的一棵嶙峋的枫树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枯败的枫叶落了一地,苍黄血红,霎是刺眼。哦,还有一片留在枝丫上,零零落落,颤颤巍巍。一阵寒风掠过,叶片飘来荡去挣扎了几次,终于灰心绝望地落了下来。五花大绑的韩信立在刘邦车后的木枷栏里,他悲怆而心酸: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听罢沉吟良久,最后赦免了他,降为淮阴侯。蒯通“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的那句话应验了,韩信不禁悲从中来,原来命运的轮回竟是如此。
此后,郁郁寡欢的韩信彻底边缘化,没有了战场,他又回到那个孤傲不逊,不善言辞的愤青状态,他把自己封闭起来,长年称病在家不上朝,刘邦拿他也没折。他与昔日同事也不屑交往,一次有事到吕后妹夫樊哙府第,樊哙对他仍是毕恭毕敬,并没有因他降职而轻视这位昔日的大将军。回到韩府,韩信桀桀冷笑,如今我竟然沦落到要与樊屠户称兄论弟了,可真是可悲可叹啊!
公元前196年,郁郁不得志,怨气冲天的韩信终于忍耐不住参与谋反。彼时刘邦还在外征讨叛军,这时那个远见卓识的萧何又出场了,他与吕后设计,诓骗淮阴侯进宫,将他斩杀于未央宫,终年三十五岁。死前韩信仰天悲叹:“悔不听蒯通之言,死于小子与妇人之诈”!
韩信死后吕后夷灭其三族。一代战神的传奇就此落下了帷幕。
公元前195年,又是一年秋天,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的雁群。大限将至的刘邦追忆起那些峥嵘岁月,他又一次记起了韩信,那颗乱世中最璀璨的流星。他想起十年前两人相遇,记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汉中对,荥阳血战的千里救驾,垓下四面楚歌的悲壮回音。他眼前浮现起韩信俊朗的面孔,模糊了又清晰,清晰了又模糊。
淮阴侯你说,以我的才能,能统领多少军队呢?
皇上最多能领兵十万。
那淮阴侯你呢?
臣多多而益善。
多多益善?那为什么你会被我俘虏呢?
皇上你虽然不擅于将兵,但你长于驾驭将领,而且你的本事是老天赐予的,不是我等凡人能做到的……
俱往矣。英雄豪杰,江山如画。一切都已落幕。满头苍白,面如枯槁的刘邦慨然长叹,他摇摇头,步履蹒跚地朝着未央宫慢慢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