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午后斜阳
那是个秋日的午后,街上车来车往,人声嘈杂。行路的匆忙,说笑的闲散,招揽生意的笑容满面。那初秋温暖橘黄的斜阳和仍旧葱郁的绿色,伴着街边的人间烟火,让小城显得活力四射,热情向上。一个小县城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就那么恣意、通透、毫无遮拦的展现在每一个奔波在其中的人面前。
荽子行走在这熟悉又温馨的街道,心情闲适淡然,看着那些熟悉,又未曾交与的面孔,留露出一种熟人之间亲切又平和的微笑。县城实在太小了,南北无二里,东西一条街。街道绵延不过五里路,顺着山势而走,夹在两条矮矮的山脉中间。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顺着山坡往上爬,去往各个村庄的路上,喊一嗓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再合适不过了。只不过,时代发展的步伐太匆忙,柏油路上,再无黄土飘扬、吱牙的牛车和乐呵呵的老农应景了。小城如今也现代化了,只不过人们没有衣衫翩翩小跑赶地铁的紧张和妆容精致、神情冷漠肃穆打电话的高档。他们总是笑容柔和,慢悠悠的买卖饮食,家长里短,问候逗乐。生活是那么的实在,有温度。踏踏实实的,让人安心的日复一日的过着。日日都有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目标,日子有奔头呢。荽子就这样过着,总不紧不慢的奔波着,而且时不时有像今天一样的好心情,来逛逛这小城的街道。
人间的烟火是那么的让人迷恋和享受。多么舒适啊,身心暖意弥漫。只不过,你可别把荽子想象成一个年过半百、笑容可掬、富态面善的半小老太太。她仅仅刚过三十六岁。
她走到那个脸色红润,衣着朴素整洁,身形微胖的补鞋匠那儿。憨厚、常常笑眯眯的老人,正在把拉他的钱袋子。“哟,这赚大钱了,都等不到回家去数吗,急得,少不了……”,一位衣着讲究,发型洋气的近五十岁的女人,笑呵呵的打趣道。
“唉,不是,你忙啥呢。……我今天赚的这点,差点不够赔人一双鞋。”
“一个女的要修鞋,我弄好了,人家说她的鞋是一千多元的‘阿尼玛’,用我的胶水把皮子粘硬了,影响了鞋质量。我看了看鞋子不像那么高价位的,都修整好了,粘得也合适,就说你少给些,鞋子没那么金贵,穿着合适就行。”
“她嫌说她鞋子不金贵了,非要说把鞋弄坏了,让我赔。我急了,吵了两句,她用她的包往我头上打……”
“啊,还有这样的人。你怎么不和她吵。说什么,不能动手打人。干啥的呢,穿那么贵的鞋,咱这小地方,装不下哟。瞧干的这事,能是穿得起上千鞋子的人?……”
两人絮絮叨叨的唠着。唠到老人一月不到两千的收入;唠到老人在大城市成家生活的孩子;唠到每天把老人拾掇得干净整洁,饭菜做得可口的老伴;唠到老人收摊后拉二胡的小爱好……。生活中能唠的事很多。这两位从衣着到举止来看,交集不多、生活似乎不同的人。竟热热火火的谈论了这半天。
小城真的很小。生活在其中的,无论什么身份,都能真真切切、具体实在的看到他人油盐酱醋的热闹、锅碗瓢盆的交响。逃不离的人间烟火,扑不灭的希望。就像这西斜的阳光,已经在小城的一个角落撒下了阴影,可人们都还是看到了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