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拿捏’文化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拿捏’一词屡见不鲜,它应是一种衍生在传统文化之上的畸形文化。婆婆要拿捏儿媳妇,媳妇儿要拿捏自己的男人,父母要拿捏孩子,婶娘要拿捏侄子,领导要拿捏下属,有权的要拿捏没权的,有钱的要拿捏没钱的,有势要拿捏没势的,亲戚要拿捏亲戚,同事要拿捏同事,陌生人要拿捏陌生人......会‘拿捏’才是‘有心眼儿’、‘有本事’,不然就是‘缺心眼儿’、‘没本事’。

某种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是一种外在型的文化,人们关注外远多于关注内。孩子初生时是关注内的,在后天环境的熏养下,渐而关注外。对于较高资质的聪慧者,或民主家庭下的培养者,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认识、改进观念,进而逐渐回归到关注内,有了内的境界(精神的),又有外的体验(物质的),因而睿智、豁达。这个过程可以叫做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也可叫做修行。

对于那些没有回归到关注内的普通个体,是只能够在关注外的修罗场盘旋,年深日久,便衍生出了不约而同的‘拿捏’习惯。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任何的人和事,意识中首先浮现的是如何统治对方的思想意志来为己所用,也就是以各种方式使对方对自己‘认主’,将自己这个人作为‘正确’意识的标签,而摒弃其原本的人格。这个过程和《阿凡达》中纳美人驯服伊卡兰和托鲁克的过程很相似。它没有对与错,只要拿捏住了,错便是对,只要没拿捏住,对也是错。

有人说,穷人家的家庭好像和快乐有仇,但凡有点稍微可能快乐的东西,都会让他们焦躁不安。而实质上,令他们焦躁不安的,并不是快乐本身,而是快乐所渗透出的对他人拿捏力可能的弱化。对这类人来说,只有拿捏得越死,自己才是安全的,心理才是安定的,出现的任何‘不和谐’因素,都可能触动这种安全。而快乐就是这样一个‘不和谐’因素,因而,他们是大加排斥的。

这个文化多存在于底层民众间,因无民主的家庭环境,或不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程度,又无较高的先天资质,因而无法回归到关注内而形成独立的人格,‘拿捏’文化也便成了生存的基本法则。对外的尊重,是独立人格的属性,因而‘拿捏’文化下自然也是不存在这个概念的。对于一个在底层‘拿捏’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假若其不懈‘努力’而掌握了一些的社会权力,在无外在思想的介入下,必定只能作为一个精致利己者,而无任何敬畏与尊重的意识存在。

在于社会中上层民众间,这个文化则是会显愈加淡漠,因中上层多具备了独立人格,民主性自然更加显著。即使在古代,传统文化里也并非没有民主,除去个别一些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糟粕种种,多是一种外在秩序的规化,而具备了独立人格的民主的人,是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这种思想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的概念是归存到了‘礼’字上。

一定程度上讲,‘拿捏’文化是符合唯物的,每个人是意识独立的个体,同时是能动创造的主体,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变数,拿捏住了人,也便拿捏住了与之相关客观实际的一切。但它并不符合社会和历史的唯物,它与民主相悖,是束缚了人的创造力的。而随着社会民主文化的日益铺展,这个的领地也会越发狭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