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到公元前
这首诗好长好长,但我还是喜欢慢慢的,一段一段的字斟句酌,因为它有从前的味道。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
田畯(jùn)至喜。
……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郁,薁,葵,菽,枣,稻,瓜,壶,苴,荼,樗”,来读读这些带有烟火气息的植物名字,再琢磨一会儿,唇齿之间,是不是有着草木甘苦的味道,一丝丝的甜,一点点的苦,一缕缕的浸入脾胃,全都是植物自然的清新和芬芳。
郁是李子,薁是野葡萄,葵是芹菜,菽是豆子,苴是麻籽,荼是苦菜,樗是臭椿树,壶:同“瓠”是葫芦。
六月吃李子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从春天到秋天,瓜果蔬菜的成熟,人们辛勤的劳作,开心的收获。时光流逝,岁月静好,说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吧。
所以,钱钟书先生称《七月》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细细品读,真有一种草木的清新,真似一幅田园牧歌般的风情画卷。
2.想起小时候
“六月食郁及薁”,我认真地查找着资料,结果,出人意料。
“薁”,学名龙葵。别名:龙眼草、黑星星、野茄子、幽幽等。每年秋季果实逐步成熟,颜色由绿变为紫黑色。果实内有籽。食之味道微甜,口感清爽,吃的时候不注意容易把嘴和手指染成紫色,长期食用对眼睛近视有所改善。
啊,原来是“黑悠悠” ,我记忆里那种甜甜的小浆果。
3.怀念小时候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山河屯), 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别看屯子不咋大,可有山有水有树林,就是这样一片山水,带给我无尽的乐趣。
童年时候,稻田的田埂儿,玉米地的地头儿,房前屋后的空地,“黑悠悠儿”的身影,随处可见。
春天里,“黑悠悠”和庄稼苗、青草一起出土,在锄地的时候,有的当杂草锄掉了,有的则被有心人留了下来。它在庄稼地里默默地、偷偷地生长,没有人给它施肥,松土,遇到了心情不好的人,还会将它拔掉。
夏日里,它绿油油的自由自在地生长。身边没有蝶飞蜂绕,更没有人注目它的存在。
秋天里,“黑悠悠儿”逐渐成熟,从绿叶里裸露出自己的果实,如小猫的眼睛。弯下身,在杂草中寻觅,常常会发现一嘟噜一嘟噜的“黑悠悠儿”挂在枝上,把枝都压弯了。
这时,你小心翼翼地,把大如黄豆的果实一颗颗摘下来,慢慢等待小手掌盈满,一把放入口中,甜甜的、酸酸的汁水在小嘴巴里荡漾开来,咽下去好久,依然回味无穷;倘若嘴急,摘下一颗吃一颗,是不会体味到那种美妙感觉的。
那时,放学最大的乐趣,便是撒了欢一样,跑到东边的菜地里,一边玩一边寻“黑悠悠”,摘着吃,甜甜的。如果幸运,还可以寻到黄色的悠悠儿,晶莹剔透,舍不得入口,得显摆一阵。黑色的有时拿在手里,对着小伙伴儿脸上,用手一捏,满脸汁液,然后又接着疯跑。
童年的回忆,尽是自由,尽是快乐,尽是自然。
“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而我却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够守护这份幸福吗?”这是帕慕克作品《纯真博物馆》的第一句,正和我意。
4.依旧想念
从前,很远,摸不到边;从前,很近,抬首低眉即见。有时,从前和现在掺和到一起,我们身在其中,耳目凌乱。
现在,楼前的园子里,偶尔也会有“黑悠悠”,但绝逃不过清洁工的法眼,他们定时斩草、除根。即使有漏网之鱼,人们也任由它在草丛间偷生,成熟以后,更没人采摘,“黑悠悠儿”顾影自怜,逐渐老去,落下来,融入泥土,化作了美好的记忆。
“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耳边想起了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