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带孩子到西南医院就医,又是一次非常不愉快的经历,问题如下
1、排队等候时间太长:从下表中可以看到,整个门诊过程用了天,小时,大部分时间用于等待(最后一天为预计时间)
2、诊疗信息不对称:我也不想到大医院看病,但是不知道那个小医院靠谱;也不知道做这些检查是不是过度医疗,反正医生只是询问了下问题,就开单子检查了,并且一查就是几天,没有任何观看、触摸。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些信息,貌似应该看看外观和按压下疼痛部位。
3、医生态度差: 不知道态度差能不能上升到医德的高度,在我看来确是医德问题。医生的职业是为患者减轻痛苦,若为患者造成了种种不便、疑惑、怨恨,甚至为了绩效多开检查、过度医疗,这就是医德出了问题。不知道现在医院还讲不讲医德,不讲也不奇怪,据我所知,现在学校已经没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说了,根本不知道道德为何物也说不定。
其实这也不是医院这一行业的问题,很多政府主导的行业都有这个问题,因为负责的目标是上级主管单位和领导,不是消费者(允许我把患者也纳入消费者行列)。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不被关心和重视,这也是改革的深水区,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为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开、公平、透明、高效、高质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市场自身的活力,而不是所有事情一管了之。
我遇到的这个医生也真是奇葩,从进门到开5张单子用了2-3分钟,并且也不交代在哪儿做检查,厚着脸皮问问他,他很不耐烦的随便指了指,事实上这是在两栋楼3个地方;因为当天检查不完,我去咨询他怎么处理,他让我赶快预约个明天的号,要不就没号了。我觉着不靠谱,就问了咨询台,小姑娘说在人工柜台可以挂免费的号。虽然挂号的柜台下班了,但是第二天还是排队挂上了免费的号,没有限制。
4、智能化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在医院有很多步骤都数字化了,包括挂号、缴费等,但是没把大数据用好,或者说没有把大数据用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上。
解决方案:医生的道德、医院的服务意识一时也很难提高,那先用技术手段解决一部分问题
1、建立统一的全市就医平台,从医疗水平、医疗设施、服务水平、耗费时间等,运用大数据分析病情病种,智能推荐就医医院
2、针对常见病,能否直接安排检查,反正医生第一步做的也是开单子而已,检查完再去看医生。再者,检查能否用大数据给出排队顺序和时间建议,就像这次做磁共振,大人请假、孩子请假,实际上等到下班、放学还离做检查早着呢。
3、发票问题,如果缴费后直接把电子发票发到微信、支付宝、邮箱,不用再到窗口排队打印纸质发票就好了。再进一步可以和社保、商业保险电子化对接,省了纸张和精力
4、建立评价体系,从专业能力、服务水平、设备设施等方面评价医生和医院,让患者公开、透明的了解医院的情况。
5、由于医疗市场还是个卖方市场,评价体系对医院、医生来说无所谓,他们考虑的可能是赚不赚钱和上级满不满意。所以如果上级主管部门从政绩的角度能把评价体系和医生的薪酬、院领导的升迁关联起来,还是有希望改善医疗环境的。但是,也理解改革谈何容易,一定会改了他人的运,革了他人的“命”
这些举措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不就是滴滴吗!我是写完才意识到。
根本的改变也许是从小就按德智体美劳教育,整个社会环境风气回归,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莫大的坚忍和一些运气。
也许还有些方案?
1.把医院建的远一点,大一点,有停车的,有喝咖啡的,有购物的,有餐饮的。这样虽然效率低点,总有个去处等吧
2.诞生第三方医疗增值服务?帮人挂号,排队,找关系
3.医院推出增值服务,多收钱是不是有服务改善的积极性了?
4.家庭医生服务,大病小病先咨询下,省得被医生忽悠、在医院受气。小病不进医院,需要再进小医院,大病找好的医疗资源。
这些解决方案只能针对高资产和高医疗投入自愿的人,也许保险公司适合做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