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中医院工作,接触中医多了,发现这个貌似不严谨的科学,有着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的内蕴,而这切合了我喜欢一切非常规东西的非正常心理,于是就与它相看两欢了。
说起理论,似乎有些晦涩,有点小耐心听完,才能演译哦。
先说阴阳消长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中医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为正反两面,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也可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与宁静,一切自然皆是阴阳之间相互消长平衡带来的结果,人体呢,脏为阴,腑为阳,机体功能也是永远处于阴阳消长平衡的过程之中。五行呢,更玄乎,是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解释万事万物,就是用五行的特色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特性。比方说吧,木的特性是曲直,代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而方向里的东,日出东方,所以东为升发,属性为木,南方炎热,火性炎上,就属火,而且所有相似的物质之间还有联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按这样推演下去,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归为这五类物质之中。这么说也太玄了吧?西医从来不屑一顾,觉得这太牵强,让人云里雾里的,怎么可能明白?
我后来想起了太极,中国人对太极图,太极拳的接受程度还是蛮高的,说白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与太极是一样的。说到太极,包括现代引申后的用法,说一个人很圆滑叫打太极。其实我把圆滑作为中性词来理解,能在一种磁场里保持游刃有余的状态,绝对是一种能力,而太极是最善长也是要极力维持磁场中各种力量平衡的。这就跟打太极拳一样儿一样儿的,我记得张三丰有一句话说了太极拳的精髓:无招胜有招。要说到武功呢,我不是行家,但是我喜欢太极拳这种无招胜有招的状态,它就那么让人不可琢磨。(耶,就这么神奇么?)别的武功,像咏春拳啊,少林拳啊,还有什么峨眉、武当拳啊,都是有固定招数的。掐起架来,对方出招,你打眼一看,耶,我也会啊,那他就没胜算了,你一定可以提前知道并能打倒他。传说中的太极拳就不行,他没招数,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招要用哪个,所以太极高手一定是武林高手中的高手。中医就像武林高手一样的,中医师治病也常常要打太极。比如你说胃疼,中医师一定不会给你开止痛片或是西米替丁,他也许要给你补脾也许给你泻火,指东打西,就是不提你的胃,让人呕火,可是呢,他的药你吃了就不疼了,而且会好得很彻底,就那么神奇。
再说经络,经络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还有经外奇脉,阿是穴之分。十二经脉按循行路线,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我就不一一展开了,总之,十二经脉是涵盖全身的,阴阳相济,循环往复。一个朋友问:笑穴在哪儿?中医师答:胳肢窝挠挠呗!哭穴呢?答曰:打一巴掌。嗨,那是小说,不是中医,什么一指点中笑穴,让人大笑不止,是演译来的穴位。倒是这个阿是穴,有点武林高手的味道。所谓的阿是穴,就是你这个肩膀有点疼,医生一摁,你疼得抽一口气,喊道:“啊,是这里,就这儿疼。”那就是他要找的阿是穴了,好玩儿吧?我觉得比那个笑穴神奇多了,多么通俗易懂又接地气儿的名字啊。还有任督二脉,是真正的武侠之脉啊。任脉在前正中线贯穿,是阴脉之海,督脉在后正中线上贯穿,是阳脉之海,任督二脉的作用非同一般。所以对于有些武侠小说,我就格外喜欢看到高手被打通任督二脉,顿时成为东方不败,不管你信不信,认真说来我是信的,信作者也有一点点喜欢中医吧。
前几日,我面临中医考试,在给儿子班里当督教时(我自己起的名字,就是为了课堂纪律,派家长坐班),顺便带上了我的中医书,儿子向同学炫耀说,我妈在学中医,于是同学们觉得我高冷。儿子说,我妈是武林高手,她还会针灸呢,如果你们在课堂上乱动,我妈就拿出针来,嗖嗖嗖飞出去,下课了,数谁身上的针多,谁就受惩罚。我脑补了一下画面,叹了一声,难怪同学们觉得我高冷了。
儿子要把我当成武林高手,因为他是我学中医最直接的受益者,或者说是受害者。
我这个脾气呢,有些贪玩儿的,想中医既然是如此神奇的学科,我就钻研着玩玩儿吧。先是学按摩:足疗,手疗,耳疗。刚开始学按摩,除了拿自己试验,另一个就是拿儿子开刀了。
拿自己试验,这个没什么难,我是久病成医了。因为多年的鼻炎病史,我深受其害,虽说病不大,可也痛苦难堪啊。于是,先治鼻炎,坚持按摩一年半,几乎每天摆弄脚丫子一个半小时,竟然把他们嘴里的‘不治之症’给治好了,是不是有点神奇?虽说我这乡野村妇的性格,也长了一副林黛玉的身体,时不时的病那么一小下,可是过敏性鼻炎基本不发作了,我这个惊喜不是一般般地来啊,然后就开始折磨儿子。他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吃多了不消化,从不打针输液,基本是靠我捏的。先前,他总是在我强迫捏他脚丫子时,鬼哭狼嚎一番,然后就没声了,以至于他长到十四岁,开始习惯求我帮他捏一捏了。
中医的神奇,远不止于此,我也曾接触过杨奕的象数疗法,念数字也能治病,你信吗?反正没我不信的。
其实,真正学到的一点皮毛之后,发现中医的文化精髓其深如海,我提取了一滴水,竟也如此有趣。
不知道,那海到底还有多深呢?有生之年,不访继续探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