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管是观众还是电影创作者,现在似乎都对电影的删减越来习以为常。
有些甚至形成了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率先进行自我审查以及自我阉割。
印象中,被删减得最狠而导致面目全非,风评被害的电影包括但不限于这么几部:
《声之形》因为长达18分钟的删减片段,让观众对女主的心理状态不清楚,导致很多莫名其妙的转变。
《云图》内地版被删减了37分钟48秒,最终时长为137分钟。
《守望者》几乎所有的满分好评,都是献给比上映版多出53分钟的最终剪辑版本的。
《金刚狼3:殊死一战》整整14分钟的删减使整体文艺式煽情太多,动作戏释放却不够,导致失衡。
《异形:契约》国内上映版变成了《己开:大勺》......我已经无力吐槽~
02
确实,电影是面向大众的艺术。
上映前应该考虑到绝大部分受众的心理感受以及评价。
影片中血腥、暴力、政治元素可能会招来一部分人的反感甚至抵制;
冗长的时长可能会消耗观众的耐心,减少电影的紧凑程度。
除此之外,出品方或制作公司的干预,想要缩短时长增加更多排场;某个地区的政策,会因为观众年龄群体的条文规定不得已的删减等等。
理由有很多,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服我。
一部电影,一本书,一幅画,都是原创者所想要表达的,想要向观众读者分享的精神内容。
创作一部作品,需要极大的耐心,漫长的时间,有时候还会伴随极度的痛苦。
这些作品在经过几十遍反复修改的版本后,终于成熟地面向观众。
我敢打赌,没有一个导演愿意汇集了自己和许多演职人员心血的电影被肆意动刀。
哪怕是自愿修改,也是因为对作品仍有不满意的地方而进行不断改进的补拍剪切。
03
我相信,绝大多数导演不是单纯为了恶趣味而在影片中添加一些限制级的镜头。
这类镜头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
比如在刻画杀人的片段时,捅了两刀和捅了十多刀在感情的传递上是有很明显区别的。
再比如,男女主角在“嘿嘿嘿”时,两人的态度、表情、背景音乐也许都会和前后的剧情有所关联,对两人在故事中的定位和逻辑发展起到特定作用。
如果删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上落差,对于情绪转折上的变化造成困扰。
所以就会有许多电影,本来导演一向是那种很隐晦闷骚的风格,删减后却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格。
让观众看了不知所云,索然无味。
以电影《云图》为例,被删减了38分钟的片段,是不可能不影响观众对剧情和情感的理解的。
国内版可能在剧情上仍保留了足够的流畅性,但这种删减对影片原版所试图传递的情感一定是有损伤的。
电影并不只是“讲故事”,尤其对于《云图》这样的电影,情感的表达甚至是大过剧情的。
这种删减对观众所造成的损害,只有在两版都对比观看过后才会更明确地理解。
04
最后,再普及一个小知识。
一般来说,电影最终面向大众的版本有:公映版,导演剪辑版,最终剪辑版等版本。
导演剪辑版,顾名思义就是导演剪辑的版本,也就是他觉得最好的版本。
在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好像是导演决定一切,但实际上真正的权力在制片人上。
当导演和剪辑师剪完一个版本后,制片人会审查,他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这个剪辑版本问题,比如如果片长是两小时十分钟,它就会要求减掉十分钟,因为交易中两小时内的片子更好卖。
当然还有从艺术到技术再到贸易的诸多因素,还有过审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再次改过后的版本就是公映版,公映版一般都少了不少限制级画面,但导演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之前自己剪过的版本就被保留下来。
在影片公映完之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散发出来,也就是导演剪辑版了。
所以,一般来说,导演剪辑版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观影体验最好的版本。
~ 彩蛋 ~
不过话又说回来,未删减版的电影......要去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