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喜欢反复看一部电影的我把这部片子看了四遍。
乍一看到“寄生虫”这个名字,让我觉得这是个寄生虫泛滥的灾难片。开场一个脏兮兮的地下室,汗水和油脂粘稠稠的一家人让我更确信这一点。
其实这部电影与生物寄生虫没有一点关系,寄生虫象征的是依靠富人生存的穷人,以及打着善良单纯名号的瞧不起人却依靠穷人而活的富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几乎都是在一个豪宅里,偶尔跳转到阴暗的地下室。但即使在阳光明媚的豪宅里,外头是大块的草坪,它的底色依然是阴沉忧郁的。
电影讲述了穷人一家通过千方百计住到富人的别墅里,大肆运用对比表现穷人和富人的生活状态,在其中洞察人性的复杂,揭露社会背景下无法调和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
不得不说,主题是老套的,但出彩的是,奉俊昊运用他擅长的黑色幽默,犀利辛辣地表现二者之间的冲突,最后酿成覆水难收的悲剧。
叙事合理性的构建
黑色幽默一旦缺失叙事的合理性,就会让故事变得假大空,成为导演个人在做大梦一般的自我批判,难以获得观众的相信与认同。而《寄生虫》的叙事合理性被作为编导一体的奉俊昊把握得很精彩。
在感情线上,他没有想当然地硬插入爱情,而是结合人物的经历背景,探求情感诞生的出发点。多慧因为父母对年幼时受过惊吓的弟弟有偏爱,所以她的童年是缺爱的,她更容易爱上像哥哥一样关心体贴的基宇。
老保姆的丈夫是被新保姆制服的,如果仔细看过,就会发现在影片开头有链球冠军奖状的镜头,链球是一项很需要力气的运动,这就为结尾的这个事件做了完美细致的铺垫。
包括在影片最后基泽捅了男主人一刀让很多观众感到诧异,其实这诧异正中导演下怀。
他曾坦言,观众对电影抱着某种期待而来,他想做的是要把期待都打碎。
正所谓越缺失什么越在乎什么,是否受到别人的尊重是穷人最想收获的心理认同。而富人的潜意识的一个动作就会让这种矛盾越积累越壮大,最终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爆发。
惨案的导火索是男主人闻到血腥或臭或酸的味道便捏着鼻子一转身,接着基泽不由分说就举着刀杀死了他。
在这个情节之前的十几分钟,有一场小冲突,是两个人假扮印第安人的情景。
在这里基泽已经心情不悦,他的心情被地下室发生的事情搞得一团糟,却要陪富人玩富人的游戏。男主人看他不满的样子,就用“是你的本职工作”来压迫他,这一场小冲突营造了一个很棒的低压气氛。
包括惨案进行时,基婷的胸口冒着鲜红的血液,多颂也被吓晕过去,男主人和女主人就只顾着自己的儿子,大呼小叫地冲基泽要钥匙。
如果是第三视角来看,即使对基宇这一家有一个主人公似的偏爱,也会觉得再正常不过。人的精力有限,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就不可避免地没功夫对其他伤者悲哀。但一切在穷人狭隘的眼里就变了味道。
种种冲突累积,让这个冲出地下室硬是挤到上流社会的别墅的男主感受到被鄙视被嫌弃的无力和愤怒。最后富人捏那一下鼻子就像是嫌弃他身上穷酸的气味,他因此被激怒。
结局也暗示着导演的表达,一家四口只有基婷去世,是因为基婷是穷人家里最像富人的人,她优雅聪明大方冷静,她的死亡象征穷人对富人寄生的脱节,穷富阶级的分裂。
偶尔脱离生活的叙事也存在,比如基宇一家在几分钟之内收拾完吃喝玩乐所留下来的垃圾,女主人男主人回家却没有闻到客厅的酒味。
基宇一家人很顺利地成为富人家的工作者,他们都能把事情做到百无挑剔。虽然有镜头展示他在排练,但明显不够份量。
但总体观之,瑕不掩瑜,这部电影能够表现出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故事情节的推进能力,偶有与生活常识的不协调,也并不影响大局。
无处不在的讽刺
影片没有偏向赞美或者嘲讽任何一方,奉俊昊把他们放在一视同仁的态度,让观众自己感知他们的好与坏。
敏赫出场的时候,把随意大小便的流浪醉汉教训了一番,基宇一家人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其实这跟学历没有关系的,他们没有勇气去做是因为在地下室里卑微惯了,骨子里有怯懦。
当找到了富人的工作,得到了薪水之后,基宇去拿水泼了流浪醉汉,是炫耀,是自豪,其实不过是自己作祟的情感罢了,本质上还是个穷人。
这种表达也在豪宅里狂欢后在雨夜狼狈回地下室那场戏有所体现。
三个人从豪宅里溜出来,顺着楼梯一路向下,回发大水的家里。这种阶梯直观象征着现实阶级和他们心理的巨大落差。
基婷坐在马桶上淡定地抽烟,脚下已经成河,马桶里还在不断的向外喷金黄色的液体,她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豪宅和地下室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也会明白基宇一家人为什么做梦都想去豪宅里生活。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里写道伦敦的画展中的一幅画画了一幅红色的天空,看者都觉得奇怪,出门一看才发现头顶的天空不是蓝色的,的确是红色的(是因为空气中的尘埃与灯光的关系),在《寄生虫》里,人物的表象和真实内心被强烈比对,前后矛盾的情节撕扯出了扭曲的人性,营造了黑色幽默的风味。
被他们称作为“傻乎乎”的女主人,一边说着物价上涨,提高工资,一边抽走工资里的几张钱。
男主人一边对基泽说不是试驾,一边端着咖啡,看咖啡的水纹,检测他的开车技术,他听到基泽爆粗口心生不悦,却私下里和老婆说着不干净的字眼调侃其他事物。
意象的重要作用
1.石头
敏赫送给基宇那块石头,说是招财的,还介绍基宇给他喜欢的高二女孩上课。
在一次下暴雨时,家都被水淹了,基宇眼睁睁地看着石头从地板浮到水面上,才知道那块石头不是真的。敏赫之所以给他介绍那份工作,是因为他对基宇很放心,不怕多慧喜欢上他这个穷人。
至此,敏赫没有作为一个工具人出现在剧作里。他表面上面和心善,实际也在打鬼主意,增加了角色的多面性和立体性。也是像他这样“身边人”的伤害,才会给角色带来更绝望的心理,加深表现社会对穷人的偏见。
“它(石头)黏上我了”,大概是基宇觉得这块假石头同样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工作和丰厚的薪水,但没有想到招财进宝的吉祥石头最后却成为了让他受伤的凶器。
为什么基宇被石头砸了还没有死亡,也是因为这个石头是假的,没有那么大的重量。
石头象征一个再好的东西都会有两面性,都会有戏剧性的转变。
最后那块石头被基宇放到了水里,旁边是各式各样的石头,它和它们融为一体,象征穷人阶级要进入林林总总的社会。
2.画
多颂的墙上挂的画,不是自画像,而是他给一年级的生日时看到的“鬼”画的像。老保姆的丈夫出镜的时候,观众就会发现两者特别相似。而多颂的第二幅画成了预言,蓝天白云,脸上有血的人。
画在其中让整部片子的角色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作为小男孩画的一幅“自画像”让基婷作为美术老师挤入豪宅。它的内容是小男孩对藏在地下室的老保姆的抽象描绘,达到暗示情节发展的目的。
3.气味
气味在整部电影里被反复强调,气味有实有虚,实是地下室的味道,虚是穷人的穷酸味,在这里影片相对倾向于后者。
在筹备多颂生日宴会返程的时候,女主人皱眉捂鼻子,然后打开了窗户,这里基泽身上的确有前一天晚上在体育馆人挤人的睡觉所留下来的汗液或者是淋雨的潮湿气息。这里其实也是对结尾的时候男主人对保姆的丈夫捏鼻子的动作惹怒了基泽的一个过渡,让他认为这是富人阶级对穷人阶级的一种蔑视。
其实我不并不认为这个“气味”是高级的象征,普罗大众闭着眼睛都猜到的暗喻编算不得暗喻了,不过“气味”这个意象也更能让各个阶层的观众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导演想要表达的阶级分化未尝不是一种统一。
结束语
《寄生虫》于我而言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是第一部让我震惊的电影,无法想象,两家人两个住所能够把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撕裂开,结尾如此荒诞狼狈却引人深思——他善于在荒诞的故事中构建他想要表达的现实主义的主题。
奉俊昊凭借一己之力让我想要关注韩国电影。此后我看了《汉江怪物》(2006)、《雪国列车》(2014)、《母亲》(2009)、《杀人回忆》(2003),也都在电影中获得巨大惊喜。
2020.2.25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