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才能真正地陪伴

我们经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来看一个案例:丈夫居家工作,一周7天差不多天天在家,妻子却总是抱怨自己缺少陪伴,孤独寂寞;而丈夫也觉得妻子对自己百般挑剔。

他们几乎天天都在一起,为什么却感受不到彼此的陪伴呢?

这要追溯到两个人的童年。丈夫从小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好,父母也从来不打不骂,但在丈夫的记忆里,家里一直都是冷冷清清,没有人气。

而妻子从小是妈妈带大,妈妈除了喂奶,就把孩子放在床上,不哄不抱,跟孩子没有互动。

这一对夫妻完美复制了各自的童年剧本。丈夫并非有意冷淡妻子,只是无意识地重复着童年的关系模式;

而妻子则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希望丈夫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孤岛,于是拼命想要改造丈夫。所以,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的多少,而在于陪伴质量的高低。


这对夫妻要从自己童年的模式中走出来,各自祝福自己。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的陪伴。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也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就像妻子要把丈夫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丈夫的心只会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我发现,我在跟女儿相处的过程中,也会有想要去改变她的念头。

比如:看到孩子吃零食、喝可乐,总会忍不住唠叨几句;看到孩子玩手机,忍不住要提醒注意时间……

其实在这种“唠叨提醒”之下,孩子吃得不开心、玩得不开心,家长也觉得操心。

为什么我们总想着改变对方呢?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那个“正确”的孩子。

为什么我们总说:看见即疗愈,因为看见的那个,是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正确的自己。

那如何提升陪伴的品质呢?

01  觉知头脑中的妄想

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去提醒、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

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呢?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

通过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

02  真正的共情

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和孩子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试着去感受孩子现在的感受。

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03  和孩子交谈

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

真正的陪伴是放下控制欲,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