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和哥哥通电话,闲聊家乡的变化,据说地铁已经修到了高陵,一中南边修建了一所新的初中,国家的发展在一个小县城得到了淋漓极致的体现。
突然,我想起了一中门前的水渠。
那是一条朴实无华的水渠,不同于中东部地区,河网密布,西北地区的水渠是我对水力、流体最初的印象,以至于我后来看到渭河、湘江、洞庭湖、渤海,每一次初见,都极大地震撼到我,使我逐渐改变对“浩瀚”的理解。
那水渠流经我的高中学校和初中学校,在一个叫杏王村的地方拐了个弯,我原本以为这是一种巧合。在杏王村通往联庄(我老家的村子)开了个闸口,引了一条小水渠到我们村,不知道灌溉了我家的庄稼多少年。
我问哥哥,“水渠还在吗?”
“当然在,它在一中西面,你现在回来少,去县城也不走那边那条路了,再说修啥也不能把它废了,人家临潼那边还用呢!”
我瞬间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起着自行车,沿着水渠的渠岸往返于家校之间。渠岸的虽然是土路,但是这条紧邻学校门口,路程近很多,所以只要不下大雨,我都和同村在伙伴结伴而行。现在那渠岸的土路不常走了,可水渠依然在,渠水依然翻滚。
这样一条水渠,灌溉着我家的农田,流经我的两个母校,甚至还管着临县的用水,我似乎低估它的规模了。
印象中,这条渠是有名字的,叫做二干渠,看名字,它只是一个分支,主体工程或线路叫什么,查了一下,明唤“泾惠渠”。百度百科原文这么说:“泾惠渠,位于陕西省咸阳、西安市境内,渭河、泾河左岸。是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筹划建设的引泾河水的大型灌溉工程。工程建于1930年-1935年。”
原来如此,流经我的两个母校的水渠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这水渠的工程之大,别说是两所中学,整个陕西关中地区都在他的恩惠之下。据统计,泾惠渠灌溉面积145.3万亩,辖咸阳、西安、渭南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富平6个县(区),涉及人口120万,从1935年起,已经哺育了我和我的家乡92年,真可谓伟大的母亲工程。
谈起“泾惠渠”,便不能不感谢他的“总工程师”李仪祉,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为陕西乃至中国的水利科技做出的伟大贡献。
李仪祉出生于渭北旱腰带的蒲城县,少年李仪祉萌生出要效法郑国、白公等治水英雄,兴修水利,造福生他养他的土地,回报苦难深重的乡亲们。1913年,时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决心振兴陕西水利,邀请李仪祉陪同考察,并建议李仪祉留在德国学习西方先进水利科学技术。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的秦郑国渠,郑国渠之后,历代累经兴废,民国期间工程基本废弃。李仪祉先生在于佑任、杨虎城将军的鼎力支持下,历经艰辛,勇克时难,呕心沥血建成了今天的泾惠渠,数百万黎民百姓告别民国十八年年馑的阴霾,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泾惠渠的水奔流不息,滋养着千万关中儿女,让关中大地变得富饶,在泾惠渠将近百年的今天,我们要感谢先辈们为家乡建设鞠躬尽瘁的工作付出,感谢他们在那个军阀混战,饿殍遍野的年代,仍为自己热爱的科学技术付出艰苦卓绝的工作。他们建成了造福千秋的工程,得到了人民的爱戴,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