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聆听||一节有深度、有思考的音乐课 ——再听朱朗军老师执教《茉莉花》一课有感

本月24号下午,我有幸在市区“校际合作教研”活动中再次聆听了朱朗军老师执教的音乐课,说“再次”,是因为上次曾在2022年的市级优质课比赛中听过一次。

对比前后两节课,可以看出,朱老师对于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是一节有创意、有深度的音乐课。


一、有文化味

朱朗军在本节课中多次运用了名人名言,且用的恰到好处,使整节课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文化味。

如,在歌曲处理时,朱老师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搞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朱老师通过引用这段话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演唱的技巧,并进行实践和表现,有一定的思考和创新。

再如,在分析各地区《茉莉花》版本的不同风格特色时,朱老师引用了《汉书·地理志》中的名言: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色不同,系水土之风气。

这段话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民歌在流传过程中“流变性”的特征。

朱老师的结语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音乐就像活水一样,它需要不断流动,不断融合,走出池塘湖泊这样的舒适区,融汇到更大的水域,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是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更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当然,这节课的文化味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相信这节课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种下了一颗关注民歌音乐的种子。


二、有音乐味

本节课是一节有着“音乐味”的音乐课,体现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初识《茉莉花》”环节中, 朱老师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从中也可以看出朱老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是一以贯之对学生进行要求的。

如任务单的设计。朱老师为本节课设计了任务单,主要有三个任务,其中任务一是听老师演唱乐句并填补出音符,任务二是听老师演唱乐句并画出小节线。

这些练习既是一种复习,同时也是对本课所要学习旋律的一种强化,富有挑战,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很好地推进了课堂教学的进程。

在“溯源《茉莉花》”环节中,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讨论、分析等方式了解了江苏、东北、河北等多个版本的茉莉花。

针对每个版本的茉莉花,朱老师都能很好地引领学生体会其特别之处,如江苏版的级进旋律,东北版中的大跳音程,河北版的衬词运用等等,继而探讨哪些因素造成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差异等等。

在上述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中,学生既能够“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


三、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朱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个人魅力。

首先,他追求真实的课堂。他的语言是一种聊天式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既真实又自然,非常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同时,他也不乏幽默,常常能引得学生和听课教师会心一笑。整节课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行云流水般的氛围和节奏,也体现了他深厚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其次,他追求有创新的课堂,朱老师的这节音乐课,不是一节追求表面“顺利”,过程“流畅”,效果“圆满”的音乐课,而是一节有教学主张的、能引发讨论的课,体现了他个人对于音乐教学的不懈思考和努力探寻,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和启发,这样的研讨课值得点赞。


一节好课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节公开课,更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探索,就是一节有价值的公开课。

最后,我想说,再次听到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茉莉花》,真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