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顾长卫,摄影师擅长运用大量自然光,寻求更加贴近现实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运用摄影造型手段,展现了具有震撼力和意境深远的视觉形象,在他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看到,《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立春》,他被喻为“中国第一摄影师”。
《孔雀》这部电影讲述了七八十年代在北方的一座小城,一家五口的悲剧故事。看似‘傻子’的哥哥是生存能力最强的人,他的呆傻实则是一种伪装,在这个家庭中,独立是坏的,越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相反依赖的孩子得到的糖更多,越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常说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说的你哑口无言,这种现象用心理学专业解释叫“投射性认同”。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指的是我认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投射性认同有两套逻辑:第一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的好的方式对我。第二是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你肯定会用坏的方式对我,所以,你就是不喜欢我的,我就是注定不会得到你的喜欢。
在第二套暗逻辑里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上,这份“坏”原来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如何识别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
姐姐有一个梦想,就是翱翔在天空上,自由的飞行,这是她那时的梦,当她报名伞兵没有成功,就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
追求自由的路没有了,姐姐绝食想死,父母的阻止,让她接受了现实,放弃自己梦想,如父母期待的样子活下去。
在这个家庭里,姐姐和弟弟都要让着哥哥,哥哥小时候得病落下轻微脑疾,父母的心都在大哥身上,有次大哥去学校给弟弟送伞,哥哥推开教室的门,说过来送给俺弟弟送伞的,同学问他谁是他弟弟,大哥说弟弟就是弟弟,同学就笑了起来。
这一切被弟弟看在眼里,弟弟十七八岁的内心是敏感和忧郁的,他讨厌他的哥哥,不承认送伞的是他的哥哥,他的哥哥放下伞默默的走了,还没走成,被误会,哥哥被人说成偷窥男,被学校的同学追着打,弟弟被同学误会被打,恼羞成怒也打了自己的哥哥,回家父母姐弟跪板子。
这个时代是个禁锢的时代,禁锢着人的思想。姐姐和弟弟长年累月的心理委屈,把“错”都怪罪到大哥身上,对哥哥起了杀心,买了老鼠药,姐姐在最后一刻把泡好的老鼠药水倒在地上,被父亲看到。
妈妈用自家养的鹅做了一个实验,母亲把老鼠药喂给鹅吃,在一家人的面前,鹅在慢慢挣扎中死去了,我想大哥心里也是明镜似的只是没说。
在这个家庭中,父母是严重的控制性,运用权利的游戏控制着孩子,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当孩子这样做,他们会尽心尽力为孩子,而当孩子不听话,就会对孩子惩罚和威胁。于是孩子形成了这样一个人生体验,只有做依赖的孩子时才有好处,独立是坏的。
德国治疗法师海灵格说过一个寓言:有一头熊被人关在笼子里,笼子空间有限,熊只能站立,当有一天笼子打开,熊出来后,依然是站立的行走,外围的笼子不见了,可心中的笼子还在。
笼子其实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原生家庭,你逃离家的范围,但是你内心里的笼子一直在。
要想打破这个“命运”,你不能只是觉知表象意识的东西,要我们深度的认识它,从而逐渐打破生命逻辑。
一家人去公园看孔雀,孔雀没有开一次屏,电影的最后的镜头孔雀开屏了,我想人的一生虽然平凡,但有短暂发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