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月前,曾经看过一个帖子,当时就想说几句,事情一多,就耽搁了。这几天偶然看库存,发现了它,就拉出来说几句。
这个帖子的结论是: 1962-1972年出生的人是“中国(内地)最幸运的一代人”。意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简直是生逢其时,无人媲美,简直是“黄金十年”。看数据,这十年也是咱们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十年,每年出生人口2500万上下,可以简称“生育高峰十年”。这个帖子得出这个结论,列举了六个理由。鄙人就是属于这个所谓“生育高峰十年”中人,自然有自己的观察和认识,至于认识的这个十年中出生的人更是不可胜数,他们的境遇我也耳闻目睹了不少。在我看来,这个观点,乍一看,是那么回事,其实不然。
先说第一条。那时,80%人口是农村户口,农村户口哪里有粮票?对农户而言,每家每户要交公粮,这是规定动作,不然城镇户口吃啥?怎么支援亚非拉?还有一些人家还要卖余粮,目的就是换一点活钱,用来买农具、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用品,缴纳孩子学杂费等。剩下的才是口粮,供每家少则4、5口,多则7、8口人填肚子。咱们在江汉平原,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说实话我小时候是经常饿肚子的。后来到十几里外的地方读初三,是每周回家一次拿米带菜,没有粮票之说,自然不存在拿着粮票就有饭吃的好事,再后来去县城一中读高中,是家里拿粮食到小集镇上的供销社换粮票,但能够去外面读书的没几个人,绝大多数是窝在村子里,靠那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再说第二条。那时许多人家子女多不假,但是,从亲子关系角度看,子女多少与家庭幸福指数没有多少关联性。子女多,对父母来说,负担相对也重,如若是在乡下,一个个成家非得脱了几层皮;子女少,晚年被子女照顾的可能性也少,如若是在乡下,恰好是女孩,只能是五保户了。从兄弟姐妹关系看,多几个显得热闹,小时候在一起打打闹闹,但资源就那么多,子女多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此外,一部分子女受不了教育或者更高的教育,其中被牺牲的往往是姐妹。等到上了年纪,这些“生育高峰十年”中出生的人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的重责大任,还要管自己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
第三个更是无稽之谈。“生育高峰十年”中出生的人,上大学的比例非常低,加上中专也没有多少人。平均每年2500万人的同龄人,上大学的不足百万,我上大学的1982年就只有32万人进了高等学府,包括专科学校。所以,是小概率。就算那时候上大学是免费,上学期间还有一定的生活费,但我们不能拿小概率作为普遍现象。
第四个理由也不成立。首先,说现在的大学生失-业-率80%就是睁眼说瞎话,纯粹是胡-说-八-道。其次,理由同第三点,62-72年出生,也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毕业生人数不多,从二三十万到不足百万之间,完全可以兜底,可以消化。再说,才1989年开始,就开始双向选择了,“生育高峰十年”中人完全包分配的也就前面那几届。事实上,以世俗的眼光看,所谓体面一点的岗位或者好一点的工作,历来每年新增的岗位不超过150万个,现在大家觉得卷,追求进体制内,进保险箱,实际上就是成为这150万人的行列。但是,我们不能说没有进入这些行列就是没工作的游手好闲之人。
第五个方面,貌似言之凿凿,其实经不起推敲。还五千年呢,许多国家历史都没有五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咱们只有三千多年就已经是文明古国了,至于有宏观经济统计则是很后面的事情。咱们在改开后经济成长了四十多年(事实上,个别年份在扣除物价因素后,是负增长的),这个不假,但人生百年,只看区区几十年肯定是偏颇的。还有一点,咱们中国人从来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上对父母负责,下对子女负责,而且是一辈子负责,所以要从小家庭到大家庭里面来审视。如果“生育高峰十年”中人的上一代是不幸的,下一代是悲催的,能够说你这一代是幸福的吗?
第六个方面。这个相当于对未来做了一个长期预测,而且是悲观的预测,但这种预测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纯属主观臆断。就算其预测成真,覆-巢-之-下-无-完-卵,“生育高峰十年”中人现在最大的62岁,最小的52岁,他们在余生会有幸福的晚景吗?余下二三十年真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定神闲吗?
一言以蔽之,这个帖子可能就是某个上了大学,进了体-制,获得了不少既得利益的“60后”所写。但以偏概全、罔顾事实、一叶障目的成分比较多,只能是博人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