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失恋从来都是一件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从古至今都不例外。今天,飞鸿就来为大家解读一首古人的失恋歌。
这一首《蒹葭》绝对算得上是《诗经》里的名篇。全诗大致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比较相似,不但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而且内容和情感上也略有重复,给人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全诗的中心主题大概就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美丽婉约的女子,但是没有成功追求到,于是费尽心思苦苦思念对方。按道理说,爱而不得应该是悲伤的、痛苦的,但是本首诗却没有直接去表现主人公失恋以后的难过心情,而是努力营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去展现主人公对心上人爱而不得之后的百般思念与向往。
《蒹葭》诗中的“所谓伊人”形象比较模糊”。全诗既没有描写她美丽的容貌,也没有叙述男主人公跟她交往的任何事情,这跟《氓》和《静女》这两首诗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同时,男主人公三次“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表面上看起来是机械地重复,实际上是其失恋后内心焦灼思念与痛苦体验的外化表现。正因为三番五次地这样来回奔波去寻找对方,才更显得男主人公对心上人非常地痴情。然而,男主人公几次去寻找心上人,对方却始终飘忽不定——“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的情况其实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女子很可能拒绝了男主人公以后就再也没有在他面前出现过,接下来的这一切很有可能只是男主人公爱而不得万分痛苦之后的幻想。在幻想中去寻找一个人,岂不是缘木求鱼吗?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这首诗读起来是略微让人感到一点点伤感的,这还要归功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和空灵动人的意象。虚实结合的手法让我们难以分清想象和现实,这就更进一步地体现了男主人公的痴情和爱而不得之后心里的难受,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蒹葭”这一空灵动人的意象,实际上也是美好意中人的一种象征,紧随其后的“白露”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男主人公自己的象征,这也刚好印证了《诗经》里“赋比兴”中的“比”的手法,从而让整首诗歌具有了更加打动人心的力量和值得无限回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