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找补”这个词。
在网上查,“找补”是北平方言,大概意思就是填平,找齐。既然这样,那也就是说之前是不平的,不平等的,不齐平的。
观察生活我们就能发现,大多时候是不平的,就连我们说的水平,水平真的平吗?我们知道海拔,高度相较于海平面的高度,大家都知道,海什么时候平过呢,总是在波动着的。我们用的海平面就是找补的一个平面。
所以说,我们所说的平等,经常是找补来的,而往往找补来的平等才是完美的,才是无咎的。找补,是一种高级平衡。
那么,找补,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种思维来源于何处呢?
其实,这是我们的哲学。
在我看来,世界上,最高级的哲学,或是说智慧吧,是佛学。对,是佛学,佛并不只是宗教,而是哲学。以目前我的认知水平来看,我觉得佛学没有“找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讲无我,连“我”都没有,他就没有不平,在佛看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看来,无时无刻不是“平”的,那就不是“三月不违仁”了,而是极高的境界,所以佛,不需要找补。
次一等,就是我们的易经文化,我觉得找补来源于易经。
我们看,《易经》分上下,上经30卦,下经34卦。对,不平,为啥不各32卦呢?这样多整齐。其实不然,我们看一下这些卦就知道,易经讲相综,错综复杂就是这儿来的,什么是相综,就是一体两面,就是辩证,正着看,反着看,其实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说过,否极泰来,否卦,泰卦,其实是一个卦,不信,你可以把他俩找出来,颠过来倒过去看一看,转个180°,是一样的。
如果这样来看,上经30卦里面,乾、坤、坎、离、颐、大过,没有综卦,就是说,翻来翻去还是他自己,所以说,除去这6个,还有24个,24个是两两相综,其实是12个,12+6,18,也就是说,上经其实是,18个卦。
下经呢。下经34个只有,中孚、小过,没有综卦,那就是32个有综卦,其实是16,再加上2个,也是18个。
这样,上下经就平了。
老子和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随便举个例子吧,可能不太恰当,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半句“游必有方”,因为他自己就周游列国,跟随他的弟子们有的父母当时肯定还健在,他就在找补。
世上绝对的事很少,我们读论语,里面绝对的话很少,但都很经典,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绝对的真理。
后来历代读书人,都继承发扬着这一思想,创造了很多名篇名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谁能保证自己一定“达”呢,所以都说到了,谁说只有“达”才是好的呢?
“此事古难全”,比如我们很喜欢一个杯子,不小心,摔碎了,我们心里念叨一句“此事古难全”,就能释然很多,找补的智慧,确实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