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算是人类特别讨厌的词语。
家长会给孩子贴标签:这孩子啥都好,就是太懒了!夫妻有一方常常也被抱怨:你怎么那么懒!当然也会埋怨自己,懒得做饭,懒得运动,懒得学习……“懒”似乎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控力差,自控力差就意味着做人做事都可能不靠谱,意味着未来可能平平庸庸没啥成就。
但读这本《因为我有一个懒朋友》,对“懒”有一些新的感受。
懒,没有那么可怕
你会怎么画一个懒朋友呢?“懒”是个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把它形象化了,变成了一位懒散夫人。符合既定的认知,懒朋友是灰色调的,胖乎乎,黏人。但是并不让人感到厌烦,它红脸蛋,大身体的四肢很小巧,脚上还穿着一双红靴子,反而显得还有些可爱。
懒朋友在的时候,你无法轻松做任何事。不想起床,不想洗漱,连穿衣服都费劲。去学校会迟到,课堂上会犯困,回家之后也没法做作业,只能在沙发上葛优瘫。
想想这些画面,如果没有这个形象的懒散夫人,孩子表现出这些行为的时候是不是特想抓来揍一顿?但是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孩子背负着懒朋友,在做这些事时也是多么不容易,他需要和懒朋友进行多么艰难的搏斗!特别是妈妈让女孩去买面包那一页,把这种搏斗推向了高潮。看到这些,你不会想责备孩子,会想抱抱他,给他加把劲。
书的最后一页,懒散朋友不见了,打开咚咚响着的门,迎来的是“好精神先生”,so,懒有什么关系呢?会过去的。不过仔细看图,懒朋友好像还在,只是变小了,沉睡了。很容易让人想到头脑特工队里的五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怒怒、厌厌和怕怕。人的情绪不是只有快乐,悲伤、愤怒与快乐同在,它们都是一个人应有的正常的情绪,缺一不可。懒散是不是一样,也是一个人正常的精神状态中的一种呢?是啊,谁又没有懒的时候?
懒,需要一点慰藉
看到书中的小女孩拖着重重的懒朋友上学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有些心疼。仔细看这一页,我发现上学的小朋友们多数都有家长同行,个别没有家长同行的也有小伙伴,大家看起来都很快乐。为什么懒朋友只找到了这个小女孩呢?
回头翻一翻书,我猜这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家的物品没有跟父亲有关的,尤其是厨房的餐具,也只有两套。虽然无意说单亲家庭不好,但父亲总会给到孩子一些母亲给不了的感受。再看这个孩子的妈妈呢?人物没有正面登场,但女孩起床的时候,妈妈应该已经出门了,留言版上提示女孩,要写作业,要刷碗。女孩一个人吃早餐,一个人出门上学,一个人回家。回家之后,妈妈也没有正面出场,让女孩去买面包。女孩买完面包回到家,已经不想吃饭了,上楼洗洗睡。
看到了懒的趣,也看到了女孩的不易。第二天为什么是好精神先生来了,因为睡饱了觉啊!多么简单又多么容易被忽视的理由。当孩子犯懒的时候,提醒自己问问内心:懒的背后是什么?
也许,只是需要一点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