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少既是多(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出自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这本是他对建筑设计在哲学意义上的描述,然而时至今日,这一理念逐渐深入并改变了当下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影响到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引发了人们关于工作娱乐以及生活方式的更多思考。
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老三样”到空调冰箱洗衣机“新三样”再到如今的房子车子票子,我们拼命赚钱,再努力的花掉;从电脑手机到各类包包和衣服鞋子,怀揣着“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的”认知,把家里塞的满满的。
可是事实上我们却没有感觉到更多的幸福,没有从获得的物质中得到想要的愉悦,至少从中获取的愉悦感和拥有的东西不成比例。
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一直在做加法,因为曾经物质的匮乏——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缺衣少食、担惊受怕的日子,以至于我们的遗传基因中慢慢自带了这种对物质匮乏的恐惧。
而今天的我们,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全副武装”,主要是因为物质空前的丰盈,我们应该要开始做减法了。
一个优秀的减法作品极简而富有蕴意,你看过乔布斯的发布会就会知道,你看过无印良品的设计就会知道,你看过上乘的建筑和画作就知道......
一种“少即是多”的思维方式,外在表现看上去非常质朴,事实上简朴之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元素。
《少即是多》这本书指出“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作者本田直之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几名的北欧各国(主要是芬兰、瑞典、丹麦等),采访当地居民,并进行了自我实践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幸福指数很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大都摒弃了旧有的物质主义至上的价值观,而崇尚和追求物质简朴、精神丰盈的生活方式,且更为珍视体验带来的幸福和愉悦感。
二
提到“少即是多”,有的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怎么可能,少就是少,怎么能是多呢?”,虽然“少即是多”最初是用于建筑方面,要求在设计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乃至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样的作品才更显得真实和雅致,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我们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画作往往不是涂满画墨的画卷,而是在一片留白之中那醒目的几笔。
同时,也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让我们少花钱少买东西厉行节约嘛。我们的一贯思维是努力赚钱然后买买买,囤积一大堆东西,先不管它是否用得上,先存着,总有我需要用的一天,然而用上的一天几乎就没有到来过。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如今物质极大的丰富,需要的时候去买最新最时尚的不是更好吗?我们何不轻装上阵,我们主动做出选择可好——主动选择简朴不就结了嘛。
看看每次搬家的场景,大包小包一车又一车,总有那么一些东西觉得扔了可惜,留下又占地方,“万一有用”——鸡肋就是这样产生的。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必备品真的不多。旧的手机、电脑、衣服、鞋子包包以及各类书籍,这些都是可以捐出去,甚至送人或者通过二手物品网站处理掉的,断舍离始终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三
书中之所以说到“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是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技发达,物质丰盈,人们精神层面需求和体验旺盛。但对那些贫穷落后甚至物质匮乏的国家来说,是不合时宜也是不现实的。
在一个万物丰盈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今天,比起金钱和物质,有许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感,自驾游、出国旅行、徒步以及“爸爸去哪儿”之类亲子节目,都是趋向于从个人的经历以及体验中获得的愉悦感,获得知识和成长,并提高自己能幸福会幸福的能力。
从书中的思考和分析,结合自我身处的环境,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现实意义还是不少。
文中作者提出了“新幸福”的十个条件:
1.享受工作(认识到从工作中获得成长、进步是最重要的)
2.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有可以分享的对象,有知心的亲朋好友就好)
3.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皆可)
4.身心健康(革命的本钱)
5.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比如打球、长跑、游泳、骑行等拥有一两个可以让自己充分享受的兴趣,并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6.觉得自己拥有时间自由(个人认为是注意力的分配,把最为宝贵的注意力用在什么地方)
7.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匹配自己的特质,比如,喜欢运动、喜欢的较为宁静的地方,喜欢文艺等)
8.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积极、正向、不抱怨、不做伸手党)
9.能够放眼未来(不忧心生活品质的波动)
10.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有一两个小目标,不迷茫)
四
从这十条“新幸福”的条件中我学到的有:
001.摒弃旧有的价值观,尤其是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认知,主动解放思想,寻求大脑“操作系统(清晰的概念、严谨的逻辑、深入的思考)”的定期升级。
比如在工作中,一味的盯着工资高低(薪水多寡)干工作,最终是自误前程。重要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知识,能否不断成长进步,只有自己值钱了能力过硬了,水涨才会船高。同理在生活中,一味的盯着车子房子包包鞋子,和邻居比和同事比,比丢了自己的方向膨胀了自己的欲望,重要的是拥有何时何地都可以把自己生活过好的能力,积极、正向、精致、热爱、不抱怨,自己的每一天只要是成长的,未来就不会太差。
002.积极的改变,主动降低满足个人需求的“阈值(yuzhi,边界、范围、程度,指一个效应可以产生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只选择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记得有人说过“要么买最便宜的要么买最好的,其它都是负担”。身边太多这样相反的例子,打折促销不会错过(无论何时用先买再说)、拼单省邮费的(拼下各类无用的小零件)、各大平台长时间反复比对的(就为了省几块钱)......
我们大可以把“是否买得起自己想到的东西”转化为“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已,与其说是“化繁为简”,不如说是“刻意放手”。“买得起可以选择不买”和“想要拥有却买不起”二者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物质的丰盈,个人收入的提高,并不代表我们需要拥有那么多物质的存在才显得幸福显得愉悦。选择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主动降低满足个人需求的阈值,那么最重要的莫过于认识到“只选择那些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好”。
003.“少即是多”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文中的建议是“尝试双城生活”。
我进一步地具体的建议是在上班(公司)驻地租房或者是购置小型公寓,便于下班后的生活,一是可以节省通勤时间缓解疲劳,二是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打磨自己的技能。
同时在郊区或者相邻城市附近择一处,买一个“度假屋”,一来价格比市中心便宜,二来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只用来周末居住或者假期居住,虽有不便但是体验感觉更好(文中介绍到北欧的度假屋十分之不方便,类似于我们乡下偏远的村落,没有电、网络甚至缺水,完全是劈柴、喂马、数星星的节奏,这种生活体验我倒是十分向往)。事实上,已经有许多的国人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少即是多”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我更多的是意味着生活的弹性和有趣。剔除了生活中累赘和负担,留下的是一身的轻松和更为广阔的世界,轻装上阵,减少制约,不做“设备控”,不做“万一有用纠结控”,将富余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积累个人能力,如此这般,前行的路会越走越宽,认知的世界会越来越广阔。生活的自由度提高了,弹性十足,真的可以弹走“低效率纠结控”,让工作和生活多一些乐趣多一些“小确幸”,那也是极好的。
五
我们追逐的到底是“幸福的形式”还是“幸福的内容”?
我们在意的是大房子、车子、包包鞋子、体面的工作、头衔和职务的提升?还是身心的健康愉悦、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精神层面的充实和对生活的享受呢?虽然二者并不矛盾,并无高低对错之分,但是哪一个更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呢?
请用心的认真的深入的去思考一下呗,或许从“少即是多”中可以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