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日更第94天
1917年,即将过60岁生日的梁济,出人意料地在自己生日的前几天选择了投湖自尽。
从他的遗书来看,梁济虽然身处清朝末年,但他自杀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要“殉清”,而是因为儒家思想的没落。
梁济认为,儒家思想能流传几千年,正是源自其独有的“三纲五常”对世道的责任。然而,到了清代末年,世风日下,世人已经不遵守“三纲五常”,对从个人乃至国家的责任感意识都已经非常淡薄。
他由此认为这样的人间不值得,所以自己选择了自杀。
可以说,梁济是舍生取义。
父亲梁济的死,对当时正在北大教书的梁漱溟打击很大,但同时促使他继承父亲的衣钵,一直在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
梁漱溟曾因为父亲的死,而认同了佛家思想的“人生皆苦”这一理念,他以为秉持这个理念做人,就能普渡众生。
但是,他后来发现依靠信佛并不能解决很多日常生活的问题。
梁漱溟于是转向求助于儒家思想,后来他运用儒家思想来指导乡村建设,引导农民在新组织中学会合作办事,提高了农民的信用从而推动了金融的流动。
梁漱溟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儒家思想比佛家思想更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他于是将自己日后的研究重点从佛家转到了儒家,并先后发表了《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主讲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巨作。
后来,梁漱溟更是被冠以“中国当代最后一个儒学大家”的称呼。
在我看来,他是配得上这一称呼的。
因为他做到了将儒家思想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儒家思想里面所说的“知行合一”。
在梁漱溟之后的现代人,确实还没有谁敢说自己能把儒家思想做到“知行合一”。
我认为“知行合一”是做学问和做人的最高境界,这是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的高度。
这真的是因为“知行合一”很难吗?
其实“知行合一”和“大道至简”一样,都是很简单的。
在我看来,”知行合一“只需做到四步:“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合于一 ”。
当你按照这四步去执行,你就深谙“君子耻其言过其行”的智慧。
当你做到“知行合一”,其实就达到了“中庸”的平衡,达到了做学问以及做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