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云,施恩莫图报,图报莫施恩。
为什么呢?因为不图报还是恩,一旦图报就变成交易;交易不公或认为不公,心理便不平衡,便容易产生怨气,从而结怨。
这就是说,图报有风险,施恩需谨慎。
施恩之后,能否得到回报且不论,连图报的心理也不能有,否则就会有风险。既然如此,从一开始就不要施恩,不就完了?
更甚的是“施恩图报非君子”。如果图报连好人都不是,一不小心就便成小人啦,这个要求就太高啦。这就上升到道德高度。
看来“施恩”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既有利益上的风险又有道德上的风险。
可是,这么难的事大家为什么又乐于去干呢?甚至每一个人都有“助人施恩”的经历,而且一如既往地“助人为乐”。难道说凡夫俗子们都变成道德圣人了吗?显然不是。
问题是:助人为乐,“乐”从何来?
“助人”是因为别人遇到困难、面临痛苦,本人出于同情而帮助别人。否则,岂不是自作多情、讨好卖乖。
可是,别人遇难受苦,心情显然“不乐”;如果本人是出于同情、感同身受,那么本人的心情应该是与其同步的,应该是“不乐”的。而助人为乐的“乐”却表明助人者与被助者在情感上并非同步:一个乐,一个不乐。那么,出于同情而助人的“同情”的“同”字从何而来?矛盾!
当然,也可以辩解:看到别人受苦受难,我心里也难受,我和别人的情感是同步的,心灵是共振的;出于同样的心情(即同情)我才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乐”而助人。
这个辩解的逻辑是:别人因受苦受难而难受——我跟着难受——我出于同情而助人——我和别人都不难受。简言之,我难受——我助人——我不难受。亦然是为了“我不难受”,亦然是“图报”。
如果是:我难受——我助人——我更加难受,“我”还会“助人”吗?否命题显然不成立,除非是自虐狂。
显然,“施恩助人”的内在心理动机,另有隐情。
事实上,助人为乐的“乐”,以及出于同情的怜悯都只是表象,“乐”和“怜悯”的背后是助人时油然而生的飘飘然的优越感,是一种证明自我、肯定自我的方法,一种取悦自我、娱乐自我的活法,说到底还是利己,还是图报。这与相反的行为“求人”一对比,情况就豁然明朗了。
求人要客气,要示微。
为什么要客气?客气仅仅是礼貌嘛?如果仅仅是面无表情地客套,仅仅是前台服务员式的不卑不亢的礼貌用语,你能求到人吗?不能!要求人就要真客气,要讨好式的客气,要示微,要卑,要给予对方以优越感,要让对方“乐”起来,然后才有对方因“乐”而助人,你才能达到求助的目的。
仅仅通过客气和示微就能达到求人的目的,这已经是成本最低的求人方式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不仅要示微谦卑,还要摆困难装可怜,拍胸脯下保证,好话说得一箩筐,然后才能求到人。
所以才有“求人难,求人难”的人生感慨。
这个“难”指的是什么难?不是费多大的力,而是费多大的神,是指“烧香磕头”“求爷爷告奶奶”“察言观色赔小心”的难,是用尊严换施舍的难。
求人之难的“难”反衬出助人为乐的“乐”;助人之乐,乐就乐在那种飘飘欲仙的优越感。
例如,帮助陌生人提一下沉重的行李。由助人行为的价值体现出自我的价值(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并从被助者真诚的谢意中产生一种惬意的优越感。
可是,帮顶头上司开车门提行李,还能产生这种惬意的优越感吗?不能。虽然行为本身免去了上司的鞍马劳顿,也有行为价值,但这种行为价值不能转换成自我价值。相反,恰恰说明助人者位卑势弱,不得不拍马屁,其内心里恨不得把上司的行李扔到垃圾桶里去。
同样是助人行为,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一种是“雪中送炭”,扶弱而示强,行为价值可以转换成自我价值,能获得优越感,有回报,属于“助人为乐”。如扶贫济弱、抱打不平、见义勇为、慈善公益等等皆属此列。
另一种是“锦上添花”,附强而示弱,行为价值不能转换成自我价值,体验的是卑微低贱,图谋的是更大利益,图更大的报。如请客送礼、献媚讨好、溜须拍马等等皆属此列。虽然行为本身也是在助人,且助的力度甚至更大,但不是“为乐”,而是另有所图。
因此,“助人为乐”存在一个必要前提条件:被助者在当下必须处于弱势。
没有这个条件就衬托不出助人者的强势,助人者就体验不到优越感,就达不到“乐”的效果,就不会产生“助人为乐”的助人动机和行为。换言之,只有被助者处于弱势,才能衬托出助人者的强势,才有助人者之乐,才有助人为乐的动机和行为。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
这跟助人者的人品没有必然联系。当然由“人品好”可以推出“助人为乐”,但由“助人为乐”并不能推出“人品好”。也就是说,“人品好”只是“助人为乐”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但肯定后件并不能肯定前件。——这便是“助人为乐”的实质。
“助人为乐”的标志性人物莫过于雷锋,笑容之灿烂也莫过于雷锋。雷锋付出的是生存保障之外的钱财和精力,有些甚至是举手之劳,而获得的是常人不可趋及的优越感、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是金不换的尊严和高贵。这也是报答,特殊的报答。
施恩怎么“会”没有报答呢,施恩的同时已经产生了回报——施恩者的强势,受恩者的弱势;施恩者飘飘欲仙的优越感,受恩者谦卑恭敬的低姿态。
如果什么都没有,谁干?
做人最难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既然已经有了如此大的回报,还图什么报?再图就变成索取了。
施恩莫图报,凭什么?凭的就是施恩的同时已经得到了回报,再图回报就面临风险,就不明智,遑论道德不道德。
所以,施恩莫图报,图报莫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