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罪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侉》,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解:
本章述众人愚惑致不能进道,颇有无奈之感。
文本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谈起。世俗之人都知道谄谀不对,却不知自己终身都在谄谀。这其中令人不解。对待父母,我们尚且明白“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是愚孝,尚且晓得“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是愚忠。但一放到社会层面,“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本来道理是无二的。用文本的话讲,世人大愚大惑,终身不得解晓。而传道最怕这种情况了!三个人一个人不识路,还很可能找对地方;但有两人不识路就很可能要迷路了!
为什么传道、“祈向”没用呢?文本“嗑然而笑”似出于《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百姓都是些“下士”,又有什么办法呢?很有意思的一点。作者反思自己“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也是迷惑了。丑人取火照子,自欺欺人,不如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