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历史。地理,政治,历史,还有生物没有整理,高中的科目是让人头脑发涨。我都忘记自己当年的的高中是怎么过来的哈!
转入正题吧:
历史与我何干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的心灵就会茫然地游荡。”
如何理解托氏之言?我们可以把过去看作是一种记忆,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失去了记忆,意味着他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一切,他的知识与情感都不复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编织自己身份的意义网络。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自然也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对应到人类来说,历史就好比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人类失去了历史记忆,其结果就是整体心灵的茫然游荡,文明的根基也不知所踪。
而中观至国家,清代文人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于身为一国国民的我们来说,了解本国以往历史,是身为国民的基础,否则我们只能算是一个有点知识的人,但不可算是有知识的国民。国民身份首先源于我们对国史的认知与认同。
如何学好历史?
如何像一个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首先你要有基本的时空观念。何为时空观念呢?简单来讲,对史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中外历史纲要》这本教材与以往不同,更重视大历史脉络的源流发展,因此对时空的把握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各位可以在每节课前,通过预习整理出当课的时间轴,并尤其重视教材中出现的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中找到史事发生的地点。在课后,对时间轴予以完善。按顺序,将史事与时间一一对应。在每一单元学习完成后,整理该单元的时间序列。最后到整本书的时间序列。等学完《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后,更是除了在纵向整理时间轴外,横向比对中外,整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史事。
整理时间轴或许并不是最难的事情,更要紧的是理解、掌握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学会对历史进行分类阐释。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讲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要厘清其内部类别和前后变化。如从古史传说时代的“公天下”(禅让制)到夏以后的“家天下”(世袭制),从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到秦之后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对政治制度细分,又有选官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等几类。特别要注意,随着朝代变迁,政治制度均会因时而变,一定要学会分析、理解制度的变化与其政治、社会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例如:秦为何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非分封制?其背景之一在于秦是一个大一统帝国,空前庞大的疆域只有依靠中央集权体制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统治。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从分封到郡县的变化,能更好帮助你去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常备一本历史笔记,整理历史专题,尤为必要。
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分析、理解史事?这就关系到历史学习的又一个关键能力——史料实证,即对历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概括为:时间轴的重要性。
通过预习整理出当课的时间轴,并尤其重视教材中出现的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中找到史事发生的地点。在课后,对时间轴予以完善。按顺序,将史事与时间一一对应。在每一单元学习完成后,整理该单元的时间序列。最后到整本书的时间序列。等学完《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后,更是除了在纵向整理时间轴外,横向比对中外,整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史事。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要求
初中:是什么(时间、时间、人物等)
高中:是什么、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等)。
课外阅读: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试着阅读《史记》的部分篇章,可以较好的培养大家的古文阅读能力,对于学习文史都大有裨益。
推荐书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