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教育部在秋季开学初就提出了三不许:
1.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2. 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
3. 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教师们为了响应教育部“双减”号召,开始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
与此同时,严查校外培训机构,在职教师补课办班等。这个政策对于每月一大考,三天一小考的“鸡娃”们来说,可算是得到了暂时的放松。
可是习惯于“赶跑”的家长又该何去何从?
十几年来,一批批孩子在不停地补补补,不断地考考考中长大,致使有些孩子不堪重压变得抑郁甚至轻生。
尽管很多孩子都在校外上补习班,尽管很多孩子没有因为上补习班而变得成绩优异。尽管家长和孩子们都很累,但没有人敢停下来。
为了让孩子获得好成绩,为了让孩子能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父母们不惜牺牲自己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来平衡自己内心的焦虑。
这些处于教育内卷时代的孩子们,在家长们的逼迫下都变成了学习机器。
“抢跑”带来的压力,损害孩子们心智的同时更折损了他们的天性。
可是,在教育内卷的时代,在成绩决定能否进入好学校的形势逼迫下,焦虑的父母想要呵护好孩子的天性实在太难。
这也正如《小舍得》电视剧里的颜子悠,这个在外人眼里非常优秀的孩子,因为压力过大,也会每逢“杯赛”都会发烧,考试时不愿意让妈妈送他,甚至逃离考场。
颜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深知教育对一个人前途的重要性。所以,她非常重视对儿子颜子悠的教育。
田雨岚的焦虑来源于原生家庭,来源于对自身现实的认知。所以她无论是对各所学校招生的具体要求,还是各家培训机构教育质量的优劣,都了如指掌。可谓是“赶跑”父母的领军人物。
事实是:无论家长是主动还是被动,孩子们的状况都是一样的,在本该休息的日子,却要在各个补习班之间辗转奔波。
电视剧《小舍得》里,夏君山的一句“剧场效应”生动贴切地诠释了当今社会的教育内卷。
本来大家都可以舒服地坐着看戏,因为有人“独占鳌头”站了起来,被挡住视线的其他观众也只能站起来继续观看。
目前看来,“双减”政策落地,“剧场效应”有些失效,家长可能会更加焦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陪伴孩子学习。
家长完全可以放下焦虑,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读书学习,提升自己。
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
好的教育,从好的陪伴开始,而好的陪伴离不开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家长生气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唠叨、责骂、甚至会出现暴击惩罚等现象。
很多时候家长脱口而出的话会无形中伤害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会使亲自关系渐行渐远。
如果父母过头的话和过激的举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更是让人追悔莫及。
上海一名17岁男孩就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母亲在接他回家的路上,就此事训斥儿子,致使母子发生口角,男孩赌气下车,跳桥身亡。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不当的言行就像枪林弹雨,会打的孩子遍体鳞伤,体无完肤。
父母都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
能管住嘴的父母,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愿意接近你,跟你沟通,与你配合,才能主动学习。
其次是: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
做个心大的父母,不要过度挑剔和要求孩子,不要无限地放大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更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或做错事时打击孩子。
要在孩子做对事情时鼓励,而不应该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指责。父母善于发现并聚焦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赏识。同时,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陪伴胜过上无数个补习班。
父母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一个爱看书学习的父母总好过涮抖音,看电视剧的父母。
一个自身积极向上的父母,一个严于律已的父母,一个管住嘴,稳住心的父母,身上都会自带光芒,都会是一束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愿每个“双减”政策下的父母,走出心灵的困境,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路上更理性,从此让孩子的未来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