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刚上学的孩子会想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坐在教室里?
2、我对这门课的知识不感兴趣怎么办?
3、我该怎么通过考试?
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观点:老师其实根本不用很费力地去“教”,而是告知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完后如何用?并通过教学方法促动学生思考、自学来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①把整块知识点分解开
②用背景、故事等激起学生兴趣
③用开放式提问促动其自学、思考
④不同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师生展开互评
老师的角色是秩序的协调者,活动的组织者,规则的制定者。
事实证明,当学习者具有拥有内在学习动力时,是可以通过自学来学好的。老师负责教练式提问,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学找到“High”点,学习效果会大幅提高。教练式提问技术的使用——“GROW” 法则我会在将来书籍中详细阐明。
此处,何谓效果?
效果就是学生不仅掌握教学进度要求的课本内容,还掌握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①了解该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原理(第一性原理)
②将该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中(实践应用、举一反三)
③将不同学科知识与该知识关联起来(跨学科、联机思考)
我们毕竟不止希望孩子应试升学,更希望能将知识为己所用。帮助他们快乐地、持续地养成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具有内在学习动力时,会形成长久记忆。不会憎恨知识本身,不为考试而学。因为只为考试而学的结果就是选择性遗忘,考前只能被迫复习,一旦考完立刻丢掉。这就是一种主动抛弃知识的做法,体现出学生对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点,只能被迫承受,而发泄出心理怨恨的表现,比如我看到不少同学考完后撕书、考上大学后变得空虚堕落,生活的意义远不止于应试。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激发学生自学思考会记忆犹新?因为他们是通过探索、互相交流得出的知识结论,思想观念在交流碰撞中会加深理解,而且会得到其他同学的及时反馈。人是群居动物,需要集体感、归属感,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考试后喜欢互相对答案。小组学习、自学探究、角色扮演、情景分析、互相施教等等是高效学习方法。
事实上,一旦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被激发以后,产生“愿意学习”的欲望,他是能够通过自学学好的。其学习速度远远超过依据课本制定的教学进度。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们回家自己买书和各种器件、训练,自学完成了更高级的曲目。这些高级曲目如果按照原定教学进度,要等到两个月以后才会教,可见一斑。
同时,单凭一两次考试成绩无法客观反映其整体学习能力。这是因为考试的题目在不少学生看来已成为套路。有不少考试训练的是学生背诵旧套路的能力,并没有教会其应对新的挑战,创造新套路的能力。如同“飞行员训练六要素”的其中一条:“把这些知识交给他,不仅是为了让他能够通过一两次考试,而是为了让他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甚至能够同时处理两、三种交织的复杂、危险情况。”世界是熵增的状态,所以通过基本原理来处理无序的现实情境是常态。而我们现实应试中的部分考题、确实存在生搬硬套公式的情况,以此来检测学生是否会应用公式,从与实际社会应用挂钩的层面来讲,十分牵强。
因此,学生应付考试的最好办法就是摸索套路找出通过考试的办法,过分在乎排名而非对知识的全部掌握。把学习定义为是一种对于父母、老师的任务交付。
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应付上课而坐在教室。他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块知识点,学习效果大多差强人意,达不到极致。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我有60分钟去做一件事,我会先用55分钟来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如果学生压根没明白为什么要学,就用直接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给他,而且还用滔滔不绝讲授的形式,他就会感觉到更枯燥,就更不会有内在学习动力。最后在面对考试时,他们的选择只有是生搬硬套刚学习过、热炒过的公式定理来解题。这也道出为什么要用故事来引出知识点的重要性。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点。
学习不能被误传为背诵和记忆。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为孩子们塑造学习氛围,激起其对学习本身的热爱。
“优等生”“差等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学的好与学得不好,学习速度也是相对的。有部分孩子学习速度较其他孩子慢,但是一旦达到某个水平点就开始呈指数级速度上升。父母、老师的轻易评判,易使其为自己下定义在某个领域就是不如别人,进而自暴自弃。
作为教育者,需不断更新学习教育的理念、方法。用心陪伴每个孩子,快乐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