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先生
今天把第二课又看了一遍,又产生了新的认识。
关于自我认知。就像泽宇描述的那样,自我认知其实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可能是自我反馈,也可能是外界反馈。
自我反馈就是一种自我反省,比如今天的任务有没有完成,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拖延症;比如我喜欢独处,不爱交流,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内向的人。
而自我认知其实更多的来自于外界的反馈,小时候你扶老奶奶过马路,别人说你善良;你一年换好几个女朋友,别人又说你渣男。
自我认知其实是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而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自我认知,都不一定是全面的,也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跟“本我”完全偏离的。
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是善于伪装的,很可能别人的评价只是因为看到了你的一小部分;而自我反省的弊端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你每天照镜子说自己长得漂亮,就真的漂亮吗?
既然是评价,自然也分好坏,也就是所谓的“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都存在复利效应,这就像个雪球,会越滚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的原因了。
这两种评价就像天平秤的两端,你给哪一端加砝码,天平就自然往那边倾斜,加的越多,倾斜角度也就越大。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一定要不断地输入正向激励,比如多跟积极的人交朋友,改善自己的社交圈,比如不断地鼓励自己。
同时你还要远离“烂人”。那些只会告诉你“你不行”“放弃吧”,自己也毫无长进的人,千万不要浪费时间,你成功了他们不会为你高兴,他们反而担心你过得比他们好,而你一旦失败了,他们又只会看你笑话,“看吧,我早跟你说过你不行了,你非不听!”
著名成功学之父吉米.罗恩说过,“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就是著名的“五人平均值”理论,想要改变现状,先改变自己的圈子。
那么如何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做一个积极地人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的大脑无法区分虚幻与现实的,情绪会影响行为。比如说你现在大脑里思考一件令人愤怒的事情,虽然这件事并没有发生,但是你依然会感到愤怒,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个现象。
科学家把实验者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并告诉他他将用烙铁烫他的背部,而实际上研究员是把一个冰块儿放在了他的背部,我们都知道,冰刚接触皮肤的时候会有刺痛感,而且融化的水也会被实验者误以为是血,实验者很害怕,不断挣扎反抗,大吼大叫,20分钟之后背部却出现了明显的烫泡。
这个实验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大脑给我们一种心理暗示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产生与这种暗示相对应的行为,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
而这种暗示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尤其是消极暗示。虽然这件事情你只经历了一次,也就是在你的消极评价的天平一端加了一个砝码,但是由于你的不断暗示,事件在你大脑里不断重演,你每重演一次,就相当于又在这一端加了一个砝码,其复利效应是很明显的,也是很恐怖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失恋的人会很痛苦,因为他忘不了这段经历,他在反复回想,反复进行着二次伤害。
那么我们如何打破阻碍自己的枷锁,突破自我设限呢?
首先我们要反思自己存在哪些自我设限,改变的前提是认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原因了。
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蜕变,光认识自己还不够,我们还要提升自己,也就是我们要思考“我将成为谁”的问题。
注意剖析一定要深刻,要具体,要真实,这样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说,如果你的设限是内向,你要说自己在陌生场合不敢说话,不敢跟陌生人搭讪,不爱参加聚会等,只有把自己具体的局限描述出来,才存在改进的空间。
除了提高自我认知,我们还要转变思维。思维模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要摆脱穷人思维。
我们都没有见过大海,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浪花呢?
只有认识所有状态下的自己,才有可能了解真正的自我。有时候自我设限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是眼界不够。找不到定位,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是圈子太窄,思维被禁锢。如何拓宽思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比如多阅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保持好奇心,多出去走走。
人生不设限,让我们一起改变未来!
2019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