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与“质量”两个词在Boss口中不知被讲了多少次,但讲归讲、听归听,做起来又是另外一码事。
即使不存在态度上的问题,基本能力也过关,那么为什么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问题,并且都重视了,也努力了,但为何依然办不到呢?
“担当”则是另外一个被强调最多的词语。强调得多,自然是做得不够好。
如果说前两个关键词是操作层面的、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第三个则是意识层面、思想层面的。
再进一步,如果谈到“使命”则似乎又成了口号。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是因为从换了岗位,换了团队,换了地方,他的困惑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他的热情依旧饱满,加班依旧凶狠,以至于和老朋友打电话聊起来,问他忙不忙的时候,他的朋友们都会说一句——你在哪里都那么忙。
然而他比谁都清楚,此忙非彼忙。
事实上,在一个一个材料的写作中,一个一个事情的处理中,一个一个文件的阅读中,一个一个会议的参加中,一个一个同事的交流中,一个一个夜晚的加班中——在日复一日、潜移默化中,他突然发现,那些曾经的“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并不存在。
他的参与,他的见闻,他的交流,他的体会,让他明白,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最为核心的因素——
环境!
他顿时想起了中国古人早已讲明白的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他似乎明白了。
环境——说白了,其实就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质量”难以提高?即使努力了,拼命了,质量上不去,其实唯一的问题就出在指导你的人谁。所谓“名师出高徒”、“伯乐识千里马”,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再看“时效性”。对实效的要求前提是对能力的要求,在能力基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则是意识的问题、态度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起决定性的是规则、是规矩。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的硬性的要求。规矩则是久而久之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自觉遵守的一套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规则”。敬畏规则,遵守规矩,自然所谓的“时效性”等等都不是问题。
然而,在这些之上,更为重要的则是优良的传统与文化。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代一代人经营、维护并传承下来的传统;是这个团队、这个集体即使是人来人往,但依然坚不可错的力量。这是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是一种敢作敢为的力量、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一个微小的个体,他们如同山间的小溪,从四面八方缓缓而来,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则成了洪流,成了江河,成了大海。
于是,“担当”、“使命”这一类的宏大的词语有了依托,有了表现,有了活生生的呈现,而并非只是浮于表面。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干什么事情更重要,然而有了这两个前提,还不够,最为核心的,其实莫过于——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