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07,11-19,告子章句上19》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乙丑日,十月十七,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
荑稗,是可以吃的草。
孟子此章,勉励世人学必至圣,要树立把三流程走完、走到位的志向:由明明德,到新民,到止于至善。没到就不要停。到了,也不要停,接着加密加精,最终标准是这一章的中心词语:熟。
儒家有一个词组叫做"仁熟义精",就是从这儿来的。仁熟义精,显然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评价。
五谷,是有益于人的好东西。长成的五谷可以养人,我们靠着五谷为食,对人类来说,五谷是所有种子中最重要最美好的品种了。而之所以是最重要最美好的品种,那是因为,由种而耕耘而收获,就可以成为食物的材料。相反,如果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则反而不如长熟的稗草了,稗草虽然不如五谷的品种好,长熟了至少能作为食物,相比而言,没成熟的五谷就失去其品种的价值和意义了,则没熟的五谷,美个什么呢!
做任何一行,都要做到诚意正心,不忘使命,发挥出应有的攻效,实实在在聚焦于"干成事",乃至于,就算是做一粒种子,也要成为一粒诚意正心的种子。如果图省力,或者一味追求数量,就会出劣品甚至出伪品,就是对自己的污蔑。如果把自己的一生视为作品,岂敢省力,又何必急于求量。一件一件,一事一事,一时一秒,做自己,做出结果。
一粒种子尚且如此,仁的重要性又岂是五谷能比的,所以,更当要立志实现大成之学为目标。为什么说仁重要?仁是通往圣殿的钥匙。殿堂中藏有人生成功幸福的宝藏,如果不求仁,就不可能得仁,则美好成功幸福就对他关着大门。
仁,兼有四端之心,包容世间万善,是开启宝藏圣殿的钥匙,重不重要?
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仁义。觉得自己很仁义的人,往往不仁义。王阳明说,瞽叟觉得自己是慈父,所以觉得舜是逆子,于是成为欲置儿子于死地而无悔的顽父;舜觉得自己还不够孝敬,所以觉得瞽叟是慈父,于是不断勉励自己、要求自己,最终成为天下至孝的典范。
怎么求仁呢?
首要核心是一个字:思!
除了开发灵明物性的心,运用耳目之官的功能,更要开发仁心,运用心之官的功能。切己省察,事上琢磨。
为什么这是首要的并且是核心的呢?因为思字心法,关涉到枢纽环节:转轨道。
圣贤之学不是加法之学,而是升轨道的学问,也就是升华的学问,升不上去的,比没学的还差劲,反而助长不仁的信念和气焰,成为比不仁还差劲的猪队友。升华不靠数量,而是靠思的力量,从毋自欺起步,到诚的境界,到明德的境界,到自新的境界,到至善,所谓"惟有读书变化气质",这变化,绝非加法使然,而要靠思的力量,把精神能量发动出来,升华上去,变化气质。
其次也是一个字:熟!
这是转轨成功以后,继续提升所应到达的境界。从期月之能守,到终食之不违,这是转轨成功之后的境界之别,不同于转轨之前的过程,那是决然之别。所以,熟,是境界词,不是过程词。
也就是说,就算转轨成功,也有可能掉下来,除非天理浑然,德性常用,就像五月天的五谷的种子,长成秀苗,还要由秀而实,否则,就是自己丧失了心德之美,而与不熟的五谷一样,不就连外道的成就都不如了?
孟子此意,并不是说当时其他的诸子百家值得崇尚,而是警示一点:为仁不可不熟。把放失的心收回来作为起点,无事时把心放在腔子里,有事时专一不杂,有了这个起点,就可以展望结果。
下定决心,实现仁熟义精。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