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喜欢归类的物种,不但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而且对人类自身也喜欢进行分类。很多分类是中性的,但有的分类却必须分个三六九等,分个好坏优劣。
我们从小就知道有好人坏人,古人则喜欢把它分为君子和小人。对那些中性的分类,很多人类都可以达成共识,但对这些涉及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的,往往就很难达成共识了。
人们一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是好的一方,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感到安心,才会觉得舒适。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批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好,这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排除这种负面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无视这种错误和不好,把它们排除出自己的注意力范围;或者选择原谅自己的错误和不好,毕竟每个人都是会犯错的,没有人是完美的;而有的人更加勇敢,他们选择直面问题,并改正错误,让自己学会成长;但是,有的人却选择改变认知,而不是行为,因为这更加容易,当然有时候是对的。
不管怎样,这些焦虑不安的情绪在很多时候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而形成纠正错误的动力。但是,如果我们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呢?
这里有两种情况:我们是对的,自己认为也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但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时候,是否需要有人来帮助我们提出问题,需要有人来反对我们?
大学的时候,教授们告诉我,要学会批判性思考。因为人习惯于听信权威,这是大脑长期演化出来的偷懒机制,也就是成本最小的机制。还好,大脑也演化出了大脑皮层,让我们学会了批判性思维。
但是,在很多时候,批判性思维敌不过惰性思维,需要不断地、长期地训练才能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教授告诉我们,一个称职的学者,一定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他的风骨。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因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网络上到处泛滥。
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字面上看,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任意一个观点习惯上从反对它的角度去思考。网友们也正是这么干的。
教授们在教授我这个思维方法的时候,那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类观点,即权威观点和非权威观点。反对非权威观点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反对权威观点却成本很高。批判性思维主要是用来反对权威观点的。
但是,现在的网络上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权威观点了。权威观点是指那些相信的人很多,而且很少有人反对的观点,但是现在网上的每一个观点几乎都会有很多人反对。
当时让我们很是自豪的批判性思维,现在似乎有点廉价了。独立思考也变得不再那么让人显得与众不同。
但是,难道只要是反对一种观点都可以被认为是批判性思维吗?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什么又是独立思考呢?字面意思看,就是一个人思考,或者说只依据于事实和逻辑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引用现成的权威说法,或大众观念。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网上大多数观点的批评意见都可以排除在批判性思维的范围之外了。
但是,事实和逻辑是唯一的吗?或者说相竞争的观点之中只有唯一一个是真理的吗?大多数价值判断都存在立场的问题。我们认为的好是对我们而言的,而对于我们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而言,很可能并不会认同我们的看法。
进一步,我们在进行所谓的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所掌握的事实是全部的事实吗?因此,尽管我们是持同一立场的,但因为掌握的事实并不相同,因而观点也会不一致。此时的批判又有多少意义呢?
最后,即便我们的批判是准确的,受批判的观点的确存在我们所认为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种批判一定或必须转化成纠正观点的行动吗?
这就是理论和行动之间究竟有多少距离的问题。如果距离是零,那显然,只要观点是错误的,就必须要得到纠正。但事实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相差何止一点。
我们从自己身上观察一下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人,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身上存在多少问题,但是,纠正一些问题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其他的问题。
纠正任何问题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而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投入了这个方面,就会减少其他方面。因而,任何问题的纠正都是有代价的。
有些问题是由客观因素导致的,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环境,我们就没有能力纠正问题。即便这些问题是由我们主观造成的,我们也未必有能力全部解决。
在实践中,对一个观点的批判可能会在网络间传播,进而引发舆论海啸,而这会导致在纠正错误的时候变得矫枉过正。
因此,虽然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在应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还是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要把简单地反对一个观点当作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而当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在遇到其他人对我们的批判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毕竟,批判性思维不仅是针对他人观点的,它同样可以针对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