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食物与身体最直接的触碰,在入口的一刹那,就见了分晓。味道也是记忆的桥梁,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看《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珍馐美食,酸笋鸡皮汤、杏仁茶、菱粉糕、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不知怎的,总疑心一个家族的豪奢都留在饭桌上的门面了。当然不只是美食,还有一起吃饭的人以及当时的自己。像毛姆的书里说的,“味道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能够引导人们寻找生命中的真相和意义”。
我很怀念家乡的味道,不是当地特色的口味,而是那时的一碗面。高中时,我是住校生,一日三餐虽然由食堂供应,但总心心念念外面的味道。早自习6点开始,为了不饿着肚子读书,总是请校外的同学帮着带早点。那时,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学校正对门的炸酱面,普通的碱面,加入豆芽、一点点肉沫和麻酱,越吃越香,越香越馋。很多时候,在学校尚未亮灯的时候,一群人聚在教室外的走廊,借着微光,吧唧吧唧地大快朵颐,想起来也是别有风味。而我也是总想着第二天能吃到一碗炸酱面,才把自己从严冬的被窝儿里拽起来的。天黑蒙蒙的,一笼热腾腾的包子加豆浆,就足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读书的时候,甚至能隐约闻到远处飘来的酱香味,我就知道,估计是有人早上起晚了,偷偷地在桌子下面吃呢。
离家多年后,为了记忆中的味道,在很多店都要点炸酱面,却再也没有吃到那样的味道了。难得回到老家,拉着友人专门再回学校,却发现不再是从前的店,询问才得知搬家了。但追问许久,店家也不知道搬到哪里了。可惜啊,记忆中的味道,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怀孕初期,我休养在家。婆婆也退了休,很少下厨的她专门来为我做饭。也许是胃口不佳,也许是饭菜不合口味,总是饭菜一端上桌,就没了心情。我吃的少了,婆婆做饭也为难,还要换着花样想办法。有时我甚至说:“妈,你就给我下碗面,丢点青菜,煮个鸡蛋,我吃清淡点就行。”“唉,这样营养哪跟得上。”婆婆一边说着,一边端上一碗鲫鱼汤。那一段日子,吃饭简直成了苦差事。吃一点儿就觉得饱,闻到油的味道就觉得恶心,但又不得不吃,吃到自己开始恶心,才不得已放下筷子。
后来,为了不互相“折磨”,我开始寻找做饭阿姨。第一次试菜,把喜欢的菜都点了一遍,没想到阿姨做的味道尝着不错,那顿饭吃得也多了。于是,以后的午餐就开启了点菜模式,我把能想到的菜名都点了一遍。阿姨晚上询问第二天的菜单,第二天买菜上门做菜。午餐三菜一汤,晚上继续热着和家人一起吃。一开始还好,可是到第二个星期,我脑海里的菜就没几道了,阿姨做的菜有时也难尽如人意。这时,我对阿姨说:“要不接下来你就做你的拿手菜,我有想吃的再点。”“一般都是雇主点菜,不会做的晚上我在app上查一下怎么做,点什么做什么,好像也没什么拿手菜。”阿姨摇摇头。
一天,在清点书柜时,发现一本《七天教你学会炒家常菜》,可把我高兴坏了。那时最开始为了学做菜专门买的,基本刀法、需要材料、做菜方法一应俱全,肉类、蛋类、蔬菜类、豆类都涉及到,还有各种各样的菜名,可算不用操心第二天要吃什么了。于是,我又兴冲冲地开始了点菜,阿姨也轻松了许多。可是,问题随之而来,有的菜不是时令菜,有的菜菜市场里买不到,还有的菜即使做出来也不好吃。照着书点菜,仅持续了两天就不得不宣布中止了。
正当我苦恼时,还是老公出了主意。“你当时定这个阿姨是为了什么?”“因为我喜欢的几道菜,她做得好吃。”“那不就得了,其实你点的菜每天都不一样,有的菜阿姨也比较陌生,做出来的菜味道也就层次不齐,她又不是厨师。你就把喜欢的菜点一点,加一个新菜,这样你也愿意吃。”第二天,三菜一汤中有两个菜都是我平常爱吃的,也刚好满足了我的需要。从点想吃的菜到回归家常菜,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简单明了。兜兜转转了一圈后,我才明白,头脑中的欲望是无尽的,可是对胃来说,早已有了最心仪的口味。
作为一名教师,这次的经历让我突然联想到了常规课与公开课的区别。公开课的标准从考教师资格证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了定式,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等等,导入要有吸引力,结尾要余味悠长……看着公开课的精彩纷呈,台下的人都懂,要站上台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记得有次听全省的公开课比赛,一位老师在现场坦承,这堂课已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上了整整十一次,到哪里该说什么话,该怎样调动学生,简直熟稔于心。
人的口味是千奇百怪的,有不同想吃的菜;学生也是千姿百态的,有想上的不同风格的课。有的时候,教师为了迎合教育新潮的口味,佯装成不同的风格,但学生也不一定清楚课改中的那些宏大的理念,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学习反倒常常成了走过场。而常规课,背诵、默写、训练、落实,就像是家常菜一样,平常的味道,熟悉的感觉,虽然平常,但满足了生活所需,切合了学生升学的需要。有很多的时候,听公开课就像去馆子吃饭,品尝不同的味道,需要鉴赏的眼光;有更多的时候,人们还是愿意回到家,尝一尝家常菜,粗茶淡饭,简简单单。就像在一堂语文课上,一边读一边理解,在字里行间里穿行。这样平平常常的课,才是最考验教师的。因为这里面,褪去了繁华与喧嚣,有岁月漫长,而这日复一日的坚持,才彰显了教师的品味。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信不信,每种口味里,都有一段独特的记忆,都有一个独特的“我”,都藏在记忆里,都值得回顾留念。苏轼偏爱清淡的欢愉,在《浣溪沙》中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追求难得的闲雅;汪曾祺喜欢栀子花的浓香,《人间草木》代替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而史铁生干脆来了一句:“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吃下的早已消化,留下的只是味道。一口一口,唇齿舌尖,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