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说“文学写了上千年上万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董卿说:“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被动地告别。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看见这期《朗读者》的开场词,其主题契合了清明这个节日,我对这样的策划是佩服的,可是凭什么用一个节目就赚足受众的眼泪?我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看完半小时,实在不忍再看下去。也许在董卿深情款款念开场时,那些悲伤的、被我封锁的记忆就在脑海中一幕幕地回放。
害怕告别,不喜别离,无法承受这份痛苦,失望太久太多真的会绝望。从前的清明节只是清明节,只是家中会摆好饭菜祭拜先祖、会去扫墓、会折几把杨柳插在门前,节日的意义对我而言就是实行一种仪式,以保平安安康、阖家清明。
可是今年,在正月的时候,我担忧,并无厘头地说:“今年没有人扫墓怎么办?”我所担忧的并不只是扫墓的问题,而其实质是一直做这些事情或其它事情,已经习惯了的人永远不能够再做这些我所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许有人不会懂,不懂也没关系。
当一个人好好存在时,往往我们习以为常,并且很可能忽视其存在,而当有一天,你发现并且意识到这个人再也见不着,那种悲恸、不舍、恐惧、失落、孤独、恍惚感让人心智受损、泪流满面。
谈论生死的人太多、文章太泛滥,可是许多人只是空谈,也许他并未亲历生死。记得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们:没有经历磨练风霜、没有岁月的洗礼是不足以谈人生的。生死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曾经我也不懂,我没有见过离去,只是听说过,听说许多别人身上的离奇故事、悲欢离合。所有人都有一样的心理,当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与自己无关,自己是不痛不痒,高高挂起,无法体会到伤心欲绝,无法真正明白这其中的滋味。
对于我来说,处在这种似懂非懂的年纪,真的非常尴尬、无辜、悲恸,比我小的什么也不明白,自然活得自由自在;比我大的,经历多了,早已看透,自然不会沉溺悲伤。
我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今天家里人都买东西去扫墓了,而我也和朋友去了这里的寺庙。在鼓动之下,还买了几把香,还买了不知道那是什么的东西,那位奶奶说的话也听不懂。
进寺买票时,没有带学生证,只是拿着校园卡给售票员看,他本拒绝说没有学生证,结果找零时,我发现只是收了半票,这是我获得的善意。
一进去便有观音池立在那里,投硬币祈福。
来寺庙游玩观赏,其实我有一点点私心,我想好好祭拜、我想虔诚叩首、我想……在这几点微薄的心愿下,我在宏大的寺庙中,上十个殿宇内祈祷叩首。
其中大雄宝殿不允许入内,只好在外祈祷作揖。在大悲殿中,佛者正在做法会、念经超度,他们会做七天的法会,为逝者祭奠。在殿内,我双手合十、静默前行,与众多的虔诚者一起绕殿十三圈。
朋友在一座有众多罗汉的殿宇内求签,看着那位师傅为众人解签,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明,我并不信教派,这也是第一次来这么大的寺庙拜佛,我知道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心理愿景。
当我进寺庙的那一刻,我便怀着无比虔诚信仰的姿态,进殿宇内保持沉默,做好想做的事情,看完想看的就离开,并折柳拂去阴霾,保来一生清明。
愿每个人辛福安康,一生清明,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