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丈和小和尚的故事,看懂了想不幸福和成功也难。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煜明说】
这个告诉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先只有好好的过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爱别人首先是要爱自己,当你好好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
让别人爱自己最好是让自己变得有吸引力。爱自己的第一步是把自己真实地表达出来。即使全世界不爱你,你也要好好爱自己。
那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很爱别人,就是不爱自己,对自己舍不得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总是吝啬于对自己的投资,通俗讲就是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这其中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自卑和不配得感。
这类人给自己花钱时,内心往往会感到不安,这是一种心理障碍。他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让金钱成为滋养自己的源泉。
舍不得为自己投资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和低价值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往往习惯于压抑自我,迎合他人。
舍不得为自己投资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心理问题。这反映了他们内心的自卑和不配得感,问题的根源出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创伤,缺爱缺安全感。
心理学认为,缺爱缺安全感的人,从小就一直接受着父母和亲人源源不断注入的负面情绪,长大以后就会敏感、悲观,不自信,对自我评价较低,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喜欢社交。
他的大部分精力呢都消耗在了处理情绪上,比如焦虑、内耗、自卑、敏感,厌世。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建议你要去做心理创伤疗愈,否则就很难拥有幸福的感情婚姻生活,更加不可能拥有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人生。
接下来煜明就跟大家分享相关的心理学改善方法。
一、调整心态,放弃过度追求完美的思维,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允许自己暂时不够好,你就会淡定,充满力量
二、通过运动出汗,释放平时因为内耗积累的负面情绪和能量
三、珍惜自己,因为当你好好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
四、不管对人,对事,多微笑
五、尝试着做一些让自己感觉幸运的事情
五、降低对任何人的期待,没有期待和企图,就不会恐惧,得失不要看得太重
#情感心理咨询#婚姻修复&挽回#恋爱脱单&挽回#亲子教育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创伤疗愈#
关注我,每天为您更新有趣有料的心理学故事,陪伴你的心灵成长,让你的灵魂变得有趣,生命更加绽放充满活力,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