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锡水洞村东500米处,辋川河右岸的崖壁之上,有一座自然形成的溶洞,被称为“锡水洞”。1981年6月15日,西北大学地理系的黄春长老师在此地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将这里命名为“锡水洞遗址”——
2021年7月31日上午,我和朋友开车前往蓝田,专门游览这里的溶洞景区。午饭过后,我们进入辋峪,来到溶洞景区。首先,我们游览了西侧的凌云洞;随后,前往东侧的锡水洞,比凌云洞要低一些。
2003年9月24日,锡水洞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山脚下竖立着一块“省保”单位碑,旁边还竖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这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家,锡水洞——蓝田猿人的故里!
沿着台阶,向上攀登大约12分钟,看到一座不大的洞穴,下方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标注这里是“锡水洞古人类居住洞穴遗址”和一大段介绍文字。但是,真正的锡水洞还在上方。
继续向上,攀登大约5分钟,便到达锡水洞的入口处。这里是一个大平台,有两位卖香的大妈,栏杆和树木上都捆绑着红色的祈福条带。香火缭绕,仙气十足,一点儿也不像古人类遗址呀?倒像是一处香火旺盛的宗教场所。
在锡水洞旁,有一块石碑,碑额中间写着“皇清”二字,为清朝竖立的《朝锡水洞碑记》。相传,此洞是一名神通广大的高僧用锡杖开凿,所以被称为“锡水洞”;同时,因为有一股细水从洞内流出,所以也称“细水洞”。
在锡水洞外,有一株古树,根部生长在崖壁上,树干倾斜向山谷之中。它的学名叫做“榔榆”,当地人俗称为“桄桄榆”,为西安市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它的树龄大约有1000岁,编号为610122124001。千百年来,这株古树一直守望在锡水洞口。
锡水洞高出河面约50米,洞底部的高程约810米,形成于早更新世时期,距今300万至100万年。锡水洞坐东朝西,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如今,洞口用青砖包裹,上方镶嵌着“锡水洞”三个大字,两旁镶嵌着一副对联:“霞光映霄汉,紫雾辉终南”。
炎炎夏日,站在洞外,已经可以感受到凉气扑面,好像一个天然形成的空调。走进洞内,光线昏暗,迎面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雕塑。相传,韩湘子在此修炼成仙,所以这里被道家奉为第五十五福地。
洞内有两条分叉,左侧为“西域魔窟”,右侧为“瑶池宫”。洞内有四十多尊彩绘泥塑,集中展现了浓厚的道教文化,神秘怪诞,阴森恐怖,一点儿也不像古人类遗址呀?
从古至今,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五至初七,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会云集于此,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为自己和家人们祈福。走进左侧的“西域魔窟”内,规模不大,长约30米。跨过一段“洗心桥”,走到山洞的尽头,环绕着一圈雕塑,展示了山神、夜叉和妖魔鬼怪等形象。
随后,走进右侧的“瑶池宫”,这里的规模很大,洞内长约200米。前半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厅堂,供奉着一组“八仙过海”的雕塑;中部有一条向右边倾斜的坡,上方有一座小洞,被称为“玉皇阁”;后半部分,空间狭小,有很多架子,上面放着各种瓶子。据说,它们是拍电影留下的道具。
1981年6月15日,黄春长老师在这里发现了灰烬层和木炭屑等古人类活动遗迹,以及一件石器和一段带有臼齿的犀牛下颌骨化石。7月8日,他带着学生再次来到这里,又发现了很多石器、骨器和骨片等。7月13日至20日,对这里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许多哺乳动物化石、石器和骨器等。由此,基本确定这里是一处古人类活动遗迹。
结合动物化石、地貌和文化特征,判断这里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跟不远处的蓝田猿人有一定的联系,对蓝田猿人的综合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约100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的时候,锡水洞接近河水面的高度。进出方便,环境优美,洞内有可以饮用的清泉,还有可以栖身的小台地,为古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后来,洪水多次淹没锡水洞,造成洞顶部坍塌,古人类无法居住,便离开了锡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