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也许我无法完全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年代的意旨,但也多少有些自己的想法。之前试着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白鹿原》读后感,却发现对这位朱先生的认识完全不够。
现在,我想好好地写一写朱先生。
说到朱先生,就忍不住想起他的题字,他这一生给不同的人题过不同的字,这些字或映证了或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第一个要说的,自然是他中举人那天,为老岳父题下的“耕读传家”四字。这四个字被白秉德找人刻下,制成匾额。到后来白嘉轩因白鹿显形受到启示和鹿家换地后,改造老屋,只留下了这样东西。
朱先生奉命查禁烟苗的时候,让白嘉轩把这匾额去下来,最终白嘉轩选择把匾额蒙上。朱先生是个严于律己且有所追求的人,他有多次做官的机会,都推掉了。可他也并不像白嘉轩那样两耳不闻,禁烟,他就是愿意的。仙草的到来,兴旺了白家,她也一起带来了罂粟。罂粟的种植令朱先生觉得“耕读传家”四字让人蒙羞,自己亲自来禁烟。之后他被卸任了,罂粟之花又遍地开放,可是我们看见了先生的品行所在。后来朱先生帮张总督劝说清廷方巡抚,可以看出,他的心如明镜,不是不谙世事之人。这局势,朱先生心里早已有分晓。
“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出自朱先生之手,它一直是白嘉轩所信奉和坚持的。白家的命运一直离不开它,在那乱世里,这块匾额也给过白嘉轩重大的支撑吧。
白嘉轩和鹿子霖因为李家寡妇的六亩水地起纷争的时候,朱先生给白鹿两人一人一纸的诉状,可以说是完美了化解了这场尴尬。白嘉轩和鹿子霖自然是都没错的,可是争执一起,都去责怪可怜的李家寡妇怕也不合适。他给二人的信上都写着“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二人言归于好,并一同救助了李家寡妇,白鹿村也因此得到了“仁义村”之名。可就是这苦心经营,被人称颂一时的仁义村,最后却成了革命浪潮中鹿兆鹏和黑娃这类从这里长大的年轻后生嘴里的“最顽固的封建堡垒”。时代的巨轮重重地碾下来,若你不合时宜,便会被排斥、被推翻。无关对错,而是残酷的必然。
为白鹿原写乡约,是朱先生那时的一大功德,如同白鹿两家在村里修建书院一般。这乡约正了民风,安了民心,让白鹿原呈现一片繁荣与和谐。可是在国民革命兴起和军阀称乱的时局里,哪里还有什么乡约可言。到后来,重回白鹿书院编撰县志,倒成了可以暂时躲避日趋混沌纷扰的世事的唯一适宜生存的环境和最可意的工作。
曾经巡抚方升想要提拔朱先生时,他婉拒的回信里有一句“孺子愿学为好人”方巡抚因着他的品性而更加器重他,赠予了“学为好人”的条幅,这条幅曾一度成为朱先生的通行证。而县长何德治聘请白嘉轩做县参议会的议员时,白嘉轩也曾用“愿为好人”来为推辞。在彭县长弃职逃走前,朱先生为他写了四字“好人难活”,我想这四个字里饱含的尽是无奈和不甘。
战争还是要到来,这是谁都无法控制的事。鹿兆海出潼关打日本前,来找朱先生寻一幅字。朱先生为他写下“砥柱人间是此封”和“白鹿精魂”两幅,并咬破手指按下血印。朱先生把鹿兆海看作民族英雄,在他战死后为他守灵。兆海的葬礼后,朱先生决定了弃笔从戎,和编写县志的同僚们,一共八个老先生,准备奔赴战场,当然这一切最后未能实施。他的心里是明白的,攘外必先安内,他已经不能忍受两党的内部斗争。这忽然的举动是意外的,但仔细想想,倒也是他的秉性。只是于我的私心,是希望先生可以一直闲云野鹤,清若如莲的。
好像他所能再做的事情只有印刷县志了,了却心事的朱先生去世了。他的遗嘱“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等诸多不要,希望尽可能简单不铺张。
凡人与圣人的差别就在眼前的那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都带着前世死去时蒙在脸上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张纸投胎的。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凡人只有在圣人揭开蒙脸纸点化时才恍悟一回,之后那纸又混全了又变得黑瞎糊涂了。从白鹿的出现的兆示起,朱先生变开始展现出他不同与凡人的地方。兴许他前世投胎时,也是没有蒙蒙脸纸的。
当破“四旧”的学生们来挖坟刨根鞭挞死尸时,人们才明白先生的遗嘱,不装棺木,不用砖箍砌墓室,整个墓道里只搜出一块打磨过的带字的砖头。先生是事先预料到的吗?我真心不愿看到他被鞭挞尸体的羞辱。
朱先生言中了他人的命运,算不算也言中了自己的命。有些悲凉,有些无奈,却也是淋漓尽致的渡了这一生。
“天作孽 犹可为”
“自作孽 不可活”
“折腾到何日为止”!
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好的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