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曾说,最幸福的事,是老两口开一家小店,打烊后在灯下一起数钱。
李安接受采访被问到“现阶段你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只是腼腆地回答说,“我太太能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
那么,你有想过,你的幸福又是什么吗?
哈佛大学的讲师,也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 幸福=快乐+意义 。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如果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你可以把人群分成4种类型,即 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
第一种人:自我实现型
有意义也很快乐,被称为“自我实现型”。
这群人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被视为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如果非要说一个人,那我会说我的偶像——查理·芒格。
第二种人:忙碌奔波型
追寻意义但是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中国很多“50后”、“60后”属于这个类型。他们为了家庭付出一切,但是对自己,却连贵一点的衣服都舍不得买。他们的一生就是在 为一个一个目标战斗 :进城、户口、买房、工作、生孩子,帮孩子上好的幼儿园、中学、高中、大学,然后帮孩子带孩子……他们很少为体验、为快乐真正投入什么,很少享受生命的快乐。
一旦你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这就是李欣频在《秘密副作用》一书中所说的“心想事成”或许是一个灾难!因为你的目标是“欲望”不是“愿望”。”
第三种人:享乐主义型
关注当下,却不太关注未来的意义,被称为“享乐主义型”。
我身边就很多享乐主义者,最典型的就是“月光族”!活在当下,花在当下,不知道存钱的对于未来的意义,他们对于未来虽说恐惧,也在逃避,逃避的表现在于不断囤货、不断去旅行寻求一种慰藉……
但是—— 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第四种人:虚无主义者
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者”。
看上去虚无主义者似乎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实际上,陷入一种“ 习得性无助 ”的生活里去。如果你长期虚无主义,那么抑郁、焦虑就离你不远了。
了解4个类型,对号入座之后,除了第一种,其他的类型会不会让你恐慌,不知所措,是不是其他三种就无法获得幸福呢?接下来就说一下如何进入幸福轨迹……
1.忙碌奔波型:与自己约会
对于忙碌奔波型,增加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快乐是很有帮助的。你不妨尝试一下与自己约会。
什么叫“与自己约会”呢?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本来准备安静地读一本书,但突然有同事跑过来跟你说,“嗨,今天晚上我有话跟你说,你能停一停吗?”一般,人们都会放弃读书时间,去跟那个人约会。
我们内心总会有一种“别人比自己重要”的错觉!
难道我和你的关系比你和你自己的关系还重要吗?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人的下意识反应。
你不妨试试和自己约一个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位贵客,用自己最享受的方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或做一些无用又有趣的事情,享受独处或者跟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总之,就是要正确地浪费掉这段时间。这个目的是为了让你 把自己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2.享乐主义型:意义镀金术
忙碌奔波型的人要“加快乐”,而对于享乐主义来说,就应该“加意义”,不妨称之为 “意义镀金术”。
“不要以善小而不为,恶小为为之”。从小事开始,比如多帮帮别人,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地投入一小段时间。你可以尝试发现和利用一些自己的优势。你可以开始培养一个 最小的好习惯 ,比如,尝试练习“延迟满足”。有一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你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3.虚无主义者:动机检索
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你可以选择“加快乐”或者“加意义”中任何一条路径作为启动。不过,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如果真的有,我想应该是某些心理影响造成的“无欲无求”。
4.自我实现者:努力更幸福
对于“自我实现者”,你可以更幸福!你可以把问题从 “我怎么样才能算幸福呢?”改成“我如何才可以更幸福呢?”
在生活中设立一本“幸福笔记”,记录每周有趣、难忘的5件事,然后问问自己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快乐的,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意义的,有哪些事可以多做,有哪些事可以少做。
总之——通过“加意义”和“加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0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