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现了一个颇为奇怪的说法,叫做空巢青年,大概是想借着空巢老人的噱头,玩一把“空虚寂寞冷”的苦情戏码,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为了梦想背井离乡出门打拼的难题,但是哪段成长能够避免忍受孤独的代价呢?比起一些家庭的、社会的,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恐怕是成长付出的最轻的代价了。
自诩为孤独患者,害怕一个人在陌生城市里面独处,不要借口说人都是群居动物,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你往往只能踽踽独行。或许学会精神上的断奶,才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吧,而我,也惭愧,至今还是对父母过多依赖。
1.
前二十年,我几乎是在父母的双倍呵护下长大,虽然家境并不是那么富裕,但是基本物质条件还是都可以满足,父母虽然会吵架拌嘴,但是却都对我疼爱有加。
也许我应该感到知足,因为比起那些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来说,我得到的爱绝对是百分之百的,没有丝毫保留或者是偏袒的。在我的印象中后,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学校都在离家五分钟的范围内,经常在我家卧室就能听见学校早操的喇叭声。但即使是这样,我依然被固执的父亲每天接送上下学,在他眼中,总觉得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不太安全。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从四岁开始上一年级,就备受班主任的照顾。母亲也总是偷偷和我的班主任强调,不要让我做班干部,只专心好好学习就好。我后来发现父亲的这些小小的举动,总是想着怎么样才能逃离这种让我窒息的“爱护”。
2、
上了大学,我就像是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在自由的天地里肆意的奔腾。大一那会,基本上都是由着性子来,每天熬夜到十二点,抱着个手机就是不肯睡觉。周末只要是没课的时间都在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是约着朋友出游。其实说到底,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
一开始,沉浸在新鲜的气氛中还不觉得有什么,可是时间一长,吃多了食堂的饭菜,就开始想念家里的美食;每天起早上自习,就开始想念每天有母亲叫着起床。刚去的一个月甚至没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可是慢慢的,基本上每周都让打一两个。想想以前高中的生活,的确是除了学习,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用操心。因为父母就是你坚实的后盾。
其实,人啊,只要逼自己一下就好了。过了一年多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的我总算是醒悟了。除了规划好自己的学习之外,也是试着打理自己的生活。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也可以改掉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时候从食堂吃饭回来的路上,如果遇到好天气,还可以在操场上散步。定期整理和清洗自己的衣物和用具,因为我经常说在开进门口的位置,自己的书桌床铺不仅是自己的脸面,也是整个寝室的形象。也是在大学,我开始用针线包这样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计划好每个鱼的生活费,一开始父母总担心自己吃不好,就一个月打一两千,我一开始就是有多少花多少,现在基本上都控制在一千以内,有的时候还能存下来一些。特别是现在拿了奖学金之后,可以经常给自己和父母买一些需要的东西。一开始给他们买,他们都是拒绝的,后来渐渐的就放心了,因为他们也开始承认自己老了,也是需要关心和照顾的。
3、
大三那年,才真正成为我成长的转折点,原本打算回老家找工作的我,在同学朋友的鼓励下做出了考研的决定,一开始并没有马上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只是自己先出不做了一个规划。大二下半年,我参加了三星公司举办的广告大赛,因为奖金有三千元。越是我和同寝室的另外连个女生组成了一个团队,用我写的广告剧本去参加比赛,很幸运的是顺利的进入了决赛,最后拿到了奖金,我就拿着自己的那部分钱在校外租了房子,但是的租金是每个月300元,合另外三个同学一起合租。
东西太多,我们只好在学校附近大厅便宜的搬家公司。房子太大,请不起家政公司,我们就自己花了两天的时间里里外外打扫一遍。暑假那会校内的食堂隔得太远有没有什么吃的,我就开始在附近的菜市场和超市买菜自己做饭吃,这样省了来回跑的时间,也省下了一大笔生活费。因为怕功率太大,尽管我的房间有空调,但是我一天都没有用过。后来父母发现我暑假没有回家,于是我才告诉他们我正在准备考研,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又在校外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的夜课,所以就暂时没有时间回家休息。
一开始母亲并不放心我在校外生活,一边学习一边还要处理生活上的琐事,准备暑假过来陪我一段时间。后来她和父亲一起过来,带了没有两天就回去了,只是在我们冰箱里放了一大堆熟食和水果蔬菜。母亲后来偷偷的告诉我,本来在她眼里,我一直都是一个听话的有点没有主见的孩子,但是那次看了我之后,看到我把自己收拾的紧紧有条,每天忙碌充实的学习,她才彻底改变了固有的印象。的确,刚开始的一个月,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电表坏了,要找师傅来修理,热水器不好使了,要和房东联系,后来中途换了几个室友,相互之间要磨合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学校的课渐渐的少了,其余的时间除了上辅导班,还要自己安排每天的复习计划。除了自己,我没有办法依靠任何人。
那八个多月,我基本上每天和孤独为伴,每天五点半起床去学校花坛边晨读一小时,那时候天还未亮,校园里几乎没有多少人,然后再跑到自习室去做题,有的时候,连午觉都是在自习室的桌子上趴着睡,身边随身带着一个小毛毯和一个热水杯。
晚上的时候,跑到主教天台固定的位置,班上自己的小板凳,一背书就是四五个小时,不是对着墙壁就是对着漆黑的夜空,或者是看着已经斑驳的天花板。一天下来,除了中午和食堂的阿姨打个招呼之外,基本上没有和任何人说话。唯一可以诉说心事的方式,就是在咋U你也可笔记本的背面写上几行,抒发一下感慨。但过了一会,就继续用书本来麻痹自己,准以自己的注意力。
因为这些都是自己必须要面对和经历的,每次想着要打电话和父母吐吐苦水,发点牢骚,但都忍住了。因为他们每天也是加班到很晚,回到家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做饭自己吃。有个小病小痛什么的都自己忍着,也不往医院跑。我还记得我在火车站接他们的时候,父亲只是说了一句话,公司给我放了三天假,可是我哪都不想去,我只想去有我闺女的地方。
曾经我以为父母就是我的全世界,可没曾想,对于父母而言,我们才是他们的全世界。当我渐渐摆脱了对他们的依赖,却发现我们渐渐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4、
我在老家的一些朋友总会说我心怎么这么狠,只身一人跑到了北方,然后还打算继续留在北京。家里亲戚也一个劲儿劝我,一个姑娘家的还是离家里近一些的比较好,又有人照应。我一开始有点被说动了,真的准备读完研究生就回家乡的电视台上班。
后来,一次学术研讨会,主办方报销车费并且提供食宿,我便欣然前往。本来只是打打酱油的心态,但是第二天的讨论会还是让我深有感触,来的都是北京各大高校的名师和优秀的学生。他们认真严谨,开阔的眼界让我颇为感触。那天晚上从中国科技会堂19层的窗户望向窗外,我看着这个城市的灯光,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可以想象,当我去往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可能会感到彷徨、迷茫甚至会有点受挫或是气馁。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承受孤独的代价,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因为,你可以这样认为,大的城市,虽然他不属于你,但是他也不会属于任何人,相比而言,它是公平的。
我有个远方的表哥很早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一路靠着自己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后,我那天去北京顺便去拜访他。他只是跟我说了一句话:忍受孤独大概是成长最轻的代价了,如果当初没有挺过来,那么现在的我也就不会这么坦然了。孤独并不可怕,也不怕没人理解,最可怕的只是害怕本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