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要用好“显微镜”,测出“症结点”,下好“对症药”,才能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找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让群众感受到治理温度,体现治理效能。
主张实事求是,用好调查研究的“显微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基层治理的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要走出高墙大院,深入基层一线细致观察,下田间地头、走车站码头、蹲街道社区、访乡村百姓。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避免“口口相传”看问题,杜绝“纸上谈兵”作决策。同时要防止报喜不报忧,比如在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会遇到政策落实和群众需求不完全适配的情况,但在上报情况时往往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群众所需,调查研究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实际情况,既要做到“报喜”,又要做到“报忧”,全面地得出调查研究结论。
坚持问题导向,测出调查研究的“症结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针对基层治理访民情、察民意中发现的问题、症结,存在看待问题“蜻蜓点水”、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共性。若一味回避“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只会导致“问题年年有,年年一个样”的尴尬局面。比如部分村委会过于强调配套设施等“硬件”摆设,却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缺少宣传推广、服务能力不足等原因,忽视“软件”使用,配套设施闲置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要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惠及民生上找出“症结点”,结合问题实际出台务实举措;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群众的关怀服务,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树立系统观念,下好调查研究的“对症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发现问题“浅尝辄止”、检视问题“隔靴搔痒”、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系统性观念不足的情况,要避免“有投诉就处理,无投诉就不理”,通过调查研究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真正做到破除“病灶”,斩断“病源”。比如在基层执法工作中,部分群众因为法律意识不足受到处罚,要系统全面地看待此类问题,研思出根本原因和解决手段,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原则,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推动法律进社区、进楼栋、进乡村、进农户。善于辨析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推动基层治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