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注了郝老师的公众号“啃读者” 。
看到“啃读”这个词,感觉这个词是专门为我而设计的,是对我这段时间读书状态的形象描述 。
上学期新网时报课程时,我绕开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自认为“晦涩难懂” 的科目。现在看来,这是无知者的偏见,是偷懒者的借口。因为自己读书的速度很慢,我常称自己读书速度堪比“龟速”——实在太慢。女儿调侃说:“你那速度哪能赶得上乌龟,简直是蜗牛爬”。所以之前我读的书大部分是小说类。因为小说有故事,有情节,能吸引人,读起来容易。从未挑战过教育学类的书。郝晓东老师说“真正的学习是个体在突破舒适区,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把有难度的学习称之为深度学习”。这学期我选择了“教育学经典解读课程”。
看着打卡群里,学员们每天发的阅读章节,心里很是着急,我每天只能读三、四页,不懂折回来再读。因为艰难,我对“啃读”理解深刻,在我看来,啃读有四层意思:
其一,需要啃。因为我对教育学不甚了解,读起来困难,要想读懂必下功夫。啃是因为难;而《教育的目的》对今天教育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是为了解决当下,啃是因为需要。
其二,值得啃。当我翻开《教育的目的》 一书时,我被100多年前的教育理论深深吸引,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泛着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读来如获珍宝,值得去细读、推敲、实践,啃是因为有价值。
其三,啃是一种精神 。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力。郝晓东老师说:“学习力就是阅读力。很多人难以聚焦一本稍有难度的书,即使注意力集中也很难读懂文章在说什么。字字认识,句句都不懂”。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查阅相关内容;询问“度娘”;翻看学员的打卡;仔细阅读郝老师的解读。运用这四种方法,基本都能解决。
其四,啃是一种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这里有必胜的决心。运用“啃读五步秘籍”:1、勾画重点概念,关键句子。2、批注心得、疑惑、想法。3、提炼文章核心观点及内在思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4、查阅资料,询问他人,交流讨论。5、写出内容综述或阅读心得。这种读书方法非常好用,读起来容易了很多,这几天我渐渐沉静下来。
每次当我读不下去时,我就用郝老师的话鼓励自己:“当你不会实践运用,表达不清楚,写不出来时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 。
林肯说:“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我走的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虚无是人生的归宿,抗争是个体的自由。挑战自己就从啃读经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