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随着年龄的增加已经找不到什么感觉了,除了官方的组织闹与不闹红火,个人组织自发的农村年轻人已经很少很少很少了,一个因为出来打工的年轻人已经把农村的娱乐技艺没有传下来,而是这一代八零后七零后九零后他们的思想里已经实现了房子梦,过年基本不回老家。暖和的房子里看电视看电脑手机。对农村闹十五没有感觉。
组织本来 已经是很困难的,因此搜肠刮肚写哪些生活为题材的东西的写者也会减少。热爱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或歌或舞或写或拍。每个人一旦你投入其中,肯定会用自己的不同方式表现着你对生活哪份情。拙笨也罢精致也好。
摇曳的大红灯笼在夜风中发着光,摇曳着,他不知道有没有灵性,找不到民间“闹十五”的热闹气氛。和我一样失落不,依然晚上出去,喘喘那口冷的气息,依然想在只有几处八音会的人头攢动中间找找感觉。也算没有白过这个十五。
民以食为天,超市的买菜回来做饭如果已经已经人家产生,伴随满足自己挑选欲望的兴趣兴趣也能淡下来。忽然感觉像麻木一样,就是那么些货,就是那么去买,没有了知道新近上了什么产品哪份的敏感,毕竟食是人需求的一部分。或多或少想让家人的胃口满足成为乐趣之一。平时和过节的饭桌也基本差不多了,丰盛是肯定。在丰盛中交错的欢乐也褪了。手机成了一种交流,你准备和她交流,她却在和手机中的他交流。
节日还是节日,你焦虑,你漠视,你趁机发了小财,你今夜尽了兴。没有人去关心你这些。家人朋友关心你。大电视会给你播放节日的节目,手机微信时不时有哪里红火的告知。
晒晒生活,是我多么想的,“古道西风瘦马”,“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比起每次诗词的后两句,我更加喜欢没有感悟的前两句。它通用了生活的景色,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无声的语言却到处当时繁华的,景是多么美好的东西画,书,话,表现方式千千万万,或远或近的鞭炮声。迎春纳福吧,迎接元宵吧。下面就没有商量了。上班上学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