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孤独终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倘若我不幸遭逢,我一定会是知乎上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和回答者。那时候,或许知乎早已不复存在。而我始终在,或许已经过得无比幸福,回答不了切身体验。
每个人都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像我这样的人,世上太多。把我抛弃在人潮中,如沧海一粟,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人之所以群分,是因为可以抱团取暖。而特立独行,会是一个孤独的背影。从远处望,落日下的轮廓不再清晰可辨。唯一能给予安慰的是,我将普通的背影变得越来越具体。不再作为一个模糊的形象出现,而是面容里带着微笑。
不愿意妥协,又无奈接受着太多。世事的无常和人情冷暖,都呼啸着到来。哀怨是无法解除烦恼的,唯有面对着。我的烦恼,无法白头。那种一夜白了头的仓促,或许不会降临。只会慢慢侵蚀着我摇摇欲坠的信念,直到没有了。
陪我走过一段路,不必是生生世世的牵肠挂肚,那些人也都是我值得珍惜的人。如果有怨言,那也无妨,唇齿都会互相碰撞,更何况两个不相同的人。
相知,太难得。多少人在世俗中免于单纯,变得唯利是图。想要留下,单纯的美好。《红楼梦》中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是世事难料,沧海桑田的变化。河水不可能永远平静,也有巨洪可能决堤。理想的世界,应该包含各种人性的弱点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曾经讨厌的人,和想要接近的人,可能本质上是同样的人。因为偏爱,我们多于感性,不再随意更张。
欣赏往往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容易沉浸在只言片语的夸赞中。古今多少人,多毁于自满。方仲永,五岁能指物作诗。然后,四处表演。终于,泯然众人。这样的伤逝,莫大的悲哀。自知之明也同样重要,毁于不自知的天纵奇才莫不如杨修。三国的典故中,杨修之死算是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谦卑,往往能够自省。杨修显然春风得意,志得意满,超出了周围的承受能力。
有人懂你,胜过无数句的夸赞。有人视你挚友,必胜过无数个仰望你的人。你也仰望,那些值得你凝望的闪耀。可以是皓月当空,挥洒给万物光辉,也落一点在自己的肩头。月光,不必太耀眼,也可以让所有的黑暗有了与光明独处的机会。
就像我陪你一起去看人山人海,只是为了看见以他们为背景的你。知道你来过,我就想告诉所有人,你来过。你的朋友之中有一个普通的我,而你在我心中却是特别的。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世俗而变得失去。只要紧紧攥住,哪怕是流沙,也能残存。在夜晚来临时,我听孤独和冷在歌唱。那歌里唱到:“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
沙漠里,只剩下雨水,那是水与沙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