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舒权:上海著名书法家、上海书法协会第六届理事
礼爱江川·海上名家国艺大讲坛是江川路街道主办的旨在传播国学的系列讲堂活动,今天下午由上海著名书法家郭舒权老先生做《从书法的基本要求谈学习和欣赏》的讲座,有幸聆听,受益良多,特此简略记录。
对于书法郭老借用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表达他的心得:咬定中锋不放松。老先生认为,中锋是书法正道,中锋好坏是基本功力的体现,可以通过这一点辨别书法作品功力几何。老先生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一个切身的例子:本人喜欢写钢笔字,但功力一般。又一次用美工笔(弯头)写字,发现可以写的很好看,这也是美工笔之所以叫美工笔的缘由吧。但事实却是用美工笔写出的字即使很好看,用中性笔写的字未必就好看。中性笔好比毛笔中锋,而美工笔则类似偏锋。美工笔相当于是用偏锋的美掩饰了中锋的功力不足。所以练字,先得练好基本功,写好基本骨架(中锋),不然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郭老对于书法好坏的另一评判标准是“点画(笔画)”的功力。首先,对于湿笔,郭老认为得有毛边,如这幅《游子吟》中的起笔。
而对于枯笔,郭老认为枯笔的精妙在于笔墨呈不规则的颗粒状,而非丝状,如“晖”字中的一横。
还有一点,郭老认为需格外小心:即过分重视起笔落笔,而忽略笔画中间部分的功力运用。当下很多书法培训,大多过分重视起笔和收笔,导致写出的“大”字从纸背只能看见五个点。看这幅《谁言寸草心》便可知,郭老的字笔中饱满,没有只顾两头不顾身的情况。
一副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郭老推崇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判断标准:字35分,墨色5分,图章10分,章法50分。假如字练好了,章法也掌握了,那么书法作品就可以达到85的高分了。所以郭老格外重视章法。他认为,书法作品不是抄书写作业,必须讲究错落有致、粗细搭配、大小相间等非对称美。以下面这幅郭老在陈云诞辰110周年庆上的题字便可一见一二。
对于书法的基本方法做了精要介绍后,郭老借用弘一法师学生丰子恺的一段话来阐述自己作为书法艺术家的追求。丰子恺的原话大意如下:世界有三层楼,一楼住着大多数人,他们关心油盐酱醋、养家糊口、繁衍后代;二楼住着小部分人,他们追求精神愉悦,从事文艺等创作,摆脱了物质的局限;三楼则住着极小部分人,他们关注的是哲学问题,思考着人从哪来从哪儿去等诸如此类的超越本我的世界问题。郭老认为,作为一个文艺创作者,理应向更高的楼层努力,把艺术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再从文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为此,郭老为我们讲述了太虚法师对于中国三大教派(儒、道、佛)精妙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哲学问题。郭老认为,“永字八法”等只是技艺,应当用更高的哲学思想(比如阴阳)来指导创作,实现艺术创作的小我--大我--无我的成长。
另外郭老对于人品(艺品)的看法也彰显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他讲到人以字贵是为耻,字以人贵真可贵。书法艺术价值是依附于书法家的品格的。其实无论干啥都应当注意这一点:外在的东西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各种效益,但要想长久和更高的效益,我们不应当依赖这种外在的东西,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挂一身漂亮的羽毛,终究是抵不过风吹日晒的岁月打磨。让自己成为土壤,让自己不断成长,让自己有根,无论风和日丽,异或黄风暴雨,终不过是眼前的风景,成长的见证。是为有我。
在时光的隧道上,每个人都像一颗黑夜中划过的流星,无论多么灿烂明亮,都将被黑暗吞噬,这是自然的法则,谁也逃不掉。然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他们找到了永恒——艺术本身。他们的内心都渴望创造一颗永远不会划落的北极星,纵使天崩地裂,它依旧巍然不动。当艺术能够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北极星的时候,他们也渐渐从一楼走上了二楼、三楼,实现了自我价值从有我到大我再到无我的时空超越。
郭老讲,今人模古,古人模谁?书法家应当有一种宗教家(哲学家)的情怀。这种追本溯源、不断奋进的精神和胸怀大千世界的哲学情怀必将为这些人民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
我相信,人间正途总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当某种追求上升到哲学追求的时候,我们也就从一楼攀到了二楼、甚至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