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没有用,这是历史学者刘勃说的。
就凭这句话就能胜过无数标题党,学历史没有用,你干吗要学历史、而且学成了教授历史的学者?学历史没有用,你还要跑来讲历史,就不怕没人听?
孤陋寡闻,加上阅读速度慢,去年才遇见了刘勃。
看介绍,历史学者,著名作家,写了一大堆书。看了其中一本,甚觉有趣,喜欢上了。
有趣,是我对作家的首选。喜欢活蹦乱跳的文字,适当的“低俗”,还有必不可少的幽默。这就好比聊天,你板着个脸,说些没盐没味的套话、假话、空话,打住吧您哪,又不是没开过会,谁耐烦听你胡扯一本正经的东西。
刘勃好玩,一个历史学者,偏要说学历史没用。认为历史有用的是那些古圣先贤,明君贤相,他们学历史是为了“借鉴”,为了“知兴替”,说白了就是用来治国和驭民。他们认为有用,老百姓才跟着说有用的。
我以为刘勃说的是实话。据我有限的阅读,历史记载的都是大事,而所谓大事肯定跟升斗小民无关。就说楚汉之争吧,项羽败了不假,但是只要肯回江东,卷土重来,江山便不一定姓刘。于是后世文人总结道,打江山就得耍流氓,不能当英雄,更不能死要面子。这类经验教训对明太祖朱重八有用,小老百姓只能当笑话听。在战乱年代,耍流氓无非混黑道,当英雄或许是炮灰。特别说明一下,这里指的是那些改朝换代的非正义战争。
刘勃还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那些可以决定你命运的人,通过历史经验来思考怎么用你,那么,历史对于老百姓有用,就在于懂点历史,老百姓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是怎么被用的。呵呵,这番话有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自以为可以创造历史的老百姓肯定不爱听,但是很精彩。事实总是很沉重。正如人们形容谣言与事实,谣言极容易传播,因为它很轻,很容易被人相信;事实正好相反,太沉重。人性,喜欢避重就轻。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革。但是,不变的地方,或者表面上变了但骨子里没变的地方,仍然有很多。如何革故鼎新、面向未来,那才是真正需要总结的“有用”。然而,做这些事有专家,咱不用。
那就说学历史的好处。
好处有二,一是获得一些趣味,二是培养一点定力。
刘勃是这样谈论趣味的:
“如果你有孤单、寂寞的感觉,如果觉得和身边的人没法沟通,不想和他们说话,翻翻历史书,倒是可以从古人中寻觅一二知己。当然,二次元纸片人也有这个功能,不过二次元人物可能太奔着你的爽点去了,成瘾性太高,也许喜欢了就回不来了。和历史人物对话,可能更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不影响你随时重返现实。”
二次元纸片人我不懂,没玩过,大抵将来也不会去玩。孤单、寂寞的感觉常常有,而且比较强烈地感觉到和身边的人没法沟通。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很亲近的人,就是没有共同语言,就是鸡同鸭讲,对方极有可能认为跟我聊天就是对牛弹琴。例如都有相似的经历,或者说见证过共同的历史吧,三年困难时期,各种运动,下乡,计划生育,废除各种票证,敞开肚子吃,开私家车自驾游,有的人非要怀念吃不饱那个时代。明明我们在某些方面落后了,例如芯片,AI,例如火箭回收,承认落后不丢人嘛,非要遥遥领先,而且是清场式遥遥领先。亲朋好友中,深信不疑者大有人在。一聊天就红脸,几句话就聊死。
这时候读点历史,跟那些好玩的历史人物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真的非常有趣。有的场景,你还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曾国藩年轻时夜里背古文,你就是藏在梁上的小偷。小曾同学背了一遍又一遍,一篇百十个字的短文,眼瞅着就要天亮了还记不住,你实在气不过,忘了自己是梁上君子,跳下来用四川话破口大骂:笨贼,笨贼!笨得屙牛屎!骂完,将那篇文章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扬长而去。有趣的是,你根本就不识字,全靠硬背死记。
至于第二个好处,定力,说白了就是要会想,会比。
刘勃说得挺逗:
“看看历史上的乱世是啥样的,看看过去的伟人可能会被糟蹋迫害侮辱到什么地步,就会觉得自己受的这点委屈,这才哪儿到哪儿。读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有时确实有凝视深渊的感觉。但换个角度想,人类社会走到今天,现代确实比过去好,如此多灾多难但也毕竟一路走过来了,光明的感觉,就又来了。”
是啊,如今年轻人不是喜欢穿越吗,穿越到乱世试试。秦灭六国,楚汉之争,三国大战,八王之乱,安史之乱,扬州十日,以及离我们最近的二次世界大战,想象自己是电视剧中的小角色,看看能不能活到第二集。想想司马迁被割掉了小弟弟,看看大文豪苏东坡,一次又一次被人押解着,流放到蛮荒之地,再看看西南联大那些大师以及……你那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刘勃的语言真好,读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就是在凝视深渊。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没说的,日子的确越来越好,越来越文明。
有趣和定力,有这两点小小的好处,足矣。
闲着也是闲着,何不读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