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朱小棣这个人,知道他是缘于两本书。在朋友圈里看到杜宇老师准备出让的书里,有两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
一本是《闲读近乎勇》,一本是《等闲识得书几卷》。不知为何,我就对这两本书名感了兴趣,便想一探书的究竟。
也许是如今的人们功利心太强,做任何事都以有用无用为标准,再无闲心做自认为无用的事了。即便是提倡的全民读书,都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只希望读些名人大家推荐的书,似乎只有这些书才有用,读完这些书就会有用。
而真正因纯粹爱读书而读书,甚至读闲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也因此才会有了作者“闲读近乎勇”的感叹吧。
于是,就因为书名,我便果断地从杜宇老师那里买来了这两本书。之后,我将它们放在办公室,闲时便会翻上两页,也正应了这两本书名中都有的那个“闲”字,而这两本书的作者就是朱小棣。
我先翻看的是《等闲识得书几卷》。这本书中集结了作者2012年到2013年这一年多时间里写的近七十篇文章,分为了三块内容:流行与经典、咀嚼与回味、历史与镜头。
文章大多是作者短小的读书心得,也有因书而写的对书作者的个人看法。读起来很轻松,诚如王老师所说,“这类书,读来像和人对话交流,可以激发自己的文字对话。”
尤其当读到作者的观点与自己不谋而合时,颇有些相识恨晚之感,当作者以寥寥数语就简明扼要地道出与自己相同的看法时,更有一种知己之情。
在书的开篇,《自序》之前,有一页是作者的读书心得。
爱好读书,几乎是一种天性。不喜欢看书的人,再好的读书环境,也看不进去一页书。爱读书的,无论走到哪里,无书不足以果腹。
我个人的阅读偏好,从来就是不喜欢华丽,而偏爱诚实。
阅读,其实就是一种邂逅,需要的是缘分。
原来书是可以不必记住内容而一读再读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了解内容信息,而只是在慢慢享受阅读过程所带来的美好享受而已。
真是句句都如同我的心声。书中偶尔流露出来他的读书喜好或习惯,也与我相近。比如他说“我如今基本上不看小说,只看散文。”我亦如此。这种种说法,都引得我愈加好奇书中究竟都有些什么样的文字。
书中有篇文章《我读梁文道》。开篇写到“梁文道写了一本书,叫《我读》。我读了,所以这篇文章就叫《我读梁文道》。”
真是巧,梁文道的《我读》,我也有一本,也正在读。其实确切地说,文章并不全是梁文道写的,而是他的节目《开卷八分钟》的文字版,因此也有别人的文章。只因为是系列节目,所以我的《我读》是第二辑,作者文中所写的《我读》是第四辑。
但是,朱小棣在文中提到梁文道时的口气,倒是让我大为惊讶。文中说,“梁文道1970年出生,居然就来谈书,说文化,真是小人说大话……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就能说得出这许多只有从某些年龄稍大的人嘴里才有可能说得出的话。”
我之所以对这段话表示惊讶,一是我刚刚知道,原来我与梁文道同年,这的确让我既意外又汗颜。我一直以为,他一定年长于我,才会有长于我的学识见地。而如今身为同龄人,怎能不让我汗颜。
二是朱小棣在说起梁文道时的口气,俨然是长辈的口气,否则也不会用“小小年纪的他”来形容梁文道。要知道,即便是2012年时,梁文道也已经四十有余,怎么也称不上“小小年纪”了吧。
我在书的封二上,看到关于朱小棣的介绍。
朱小棣,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97-2012年在哈佛大学从事住房政策及市场研究工作。现任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华盛顿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中英文双语写作多年,其作品英文自传《红屋三十年》(Thirty Years in a Red House)荣获美国1998年度“杰出图书”称号。英文小说《狄仁杰故事集》( Tales of Judge Dee),2010年译成法文后在法国“历史侦探小说奖”中名列第四,2011年译为《新狄公案》出版中文版。另著有散文随笔集《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和《闲读近乎勇》。
同时,还有朱小棣的一张照片。照片看上去,他也不过是五十岁左右的年纪,是一位相貌端正的中年男子,很符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形容。
看来,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说法,也是意外于梁文道的学识见地吧。
难怪他在那篇文章的结尾写到,“说来说去,我读梁文道,除去些许共鸣和认可之外,究竟还有没有看出他的一丝半点独特之处呢?应该说还是有的。”
那么,说来说去,我读朱小棣,诚如他的读书心得所说。读完此书,阖书在手,已记不得内容了,然而阅读过程所带来的美好享受,却依然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