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讲的是为政有规律,也有方法和原则。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先理解它本来的意思,第二遍的时候我能联想到所学进行知识迁移。
一、为政规律→教学规律
⒈为政有规律
见原文第23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原文意思是我们能够通过过去和现在所在的朝代,它的制度存废,预先知道今后十年的礼仪制度。
进一步理解的话,相当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也说明了朝代的更替和存亡是有一定规律的,统治者要尊重规律才有可能让朝代延续下去。
为政有规律,教育教学也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既要亲近和帮助学生,也要树立威信。
⒉求学教学要遵循身心发展特点
原文第4章说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不同的年龄做好了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却也不逾越规矩。
孔子求学遵循年龄阶段特点,在教育教学中,也要遵守顺序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合的内容方法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原文第9章说到"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以为颜回不与自己争论是愚蠢的表现,其实颜回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研究和发挥。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差异性,教师应当遵守因材施教原则,而不能把学生一概而论,甚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⒊为政以德,榜样教育→
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和榜样教育
原文最开头3节都说到了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第3节还特地强调德礼结合才能更好的顺应民心。
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德育教育方法为主,辅之以适当的惩戒教育,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
原文第20章说到:"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君主要先做好榜样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榜样教育法",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学生不断进步。
二、求学方法→学习方法
这一篇里面有关于孔子的学生的求学方法,和孔子强调的学习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多多复习,并在自己有启发的时候,将启发分享给他人。"教是最好的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学到的东西通过思考,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学思结合,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和收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管是教还是学,对待知识都应该"诚实",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擅长点和薄弱点,真正做到"长善救失"。
三、树立威信
君主管理百姓,要树立威信,才能让君令通畅。老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威信,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使民服,要推举正直之人。使学生服,要好恶分明,赏罚分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没了信用,就好像车没有轮子不能走。教师的言行守信,学生才能心服。
事实上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为政和教育教学的道理,更是做人的道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