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寇恩
娅希学口琴有一年了,起初的半年多时间混迹在大学社团的哥哥姐姐群里,怯怯地跟着汤老师和哥哥姐姐们快乐地吹《天空之城》。后来,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乐器单项比赛。报名的时候,班级里几个好朋友请求加入,于是她就组建了一个四人组的口琴小分队,她把这首曲子教给了各位组员,还分了不同声部,为了增加这个临时起意的口琴队一些正式感,她让每个人说一个最喜欢的字。三个同学分别讲了“梦”、“涵”、“英”,娅希说了个“之”字,我问她为什么是“之”字呢?她说,她们讲了三个字,都很不一样,就“之”字,可能帮助这三个字连起来。我朝她竖起大拇指,“真棒!”她说,“怎么组接没有想好。就交给妈妈了!”我于是像算命师一样,默念几遍,就叫“梦之涵英”口琴队吧。娅希重复几遍,点头通过。
这个小小的口琴队,有一次参加了同学邀请的音乐会,第一次参加正式表演,没有舞台经验,上去后在舞台上僵持了很久才开始演奏,把我们几个做妈的逗得哭笑不得。
后来,这个口琴小分队就被选拔参加了区里的复赛。四个小姑娘从比赛室出来时,感觉有寒意,说“没戏了”。我们做爸妈的一个劲鼓励。后来就忘记了这事。
有一天,娅希很兴奋地拿回来一张决赛通知单,她们显然都喜出望外。必须有个联络人,可能学校也觉得比赛胜出希望渺茫,我就应着娅希小队长的身份做了这个口琴队的带队者,负责接收和沟通比赛相关事宜,联合几个妈妈们一起帮着孩子们做一些后勤的筹备。至于表演的节目,孩子们自己组织排练,听娅希说已经利用了各种课间的时间排练。正儿八经的排练其实只在比赛前一天下了些大力气来凑齐。她们误打误撞地冲进市级的决赛已经是惊喜了,我们做妈的就希望她们全力以赴地吹奏,享受这个比赛的过程!
比赛如期而至,结果也是如我们所料。四个小娃从赛场出来时,有的阴着脸,说是吹到一半中间的考官直摇头,把她们的昂扬斗志摇得七零八落的。我问娅希如何,她说没有看见老师摇头,不过,估计是没戏。排练的太仓促,下次再来。我们这样鼓励。毕竟是孩子,胜负无所谓,转眼就笑逐颜开地跑开去玩闹了。
这是2018年暑假的事了。
10月13日,第二届华夏口琴论坛在浦东崂山小学举行,我们举家前往。很郑重地对待这次活动,因为这是娅希作为口琴会的小成员参加的首次公演。特地购置的表演服,合身;胸前缀了一朵小红花,鲜亮;演出前长时间的排练,专注;精彩的现场演奏,惊艳!娅希表演完后好不得意,我们看到她的自信和欢欣由内而外地散溢出来,为小女的成长满心雀跃、心存感恩。
从2018年3月份开始,娅希每个周末去口琴会吹口琴。起初是旁听,她跟不上,汤老师经常坐在旁边指点她,她就这样跟着吹,后来每一首曲子基本都跟上了。在一高声部,她是最小的半音阶吹奏者。每个周六的下午,我或者富送娅希到口琴会,一吹就是3个小时,我起初担心她坐不住,结果她一吹口琴就不在乎时间。口琴会里都是长辈,爷爷奶奶辈的居多。我有时候坐在窗下,听着各样的世界名曲,欣赏着这一群因为简单的爱好而聚集在一处的老老少少,会痴迷地想这些老者是在哪一天捧起了口琴,不知不觉从青丝吹成了白发,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娅希可以白发苍苍时依然有吹口琴的美丽心情。那时候,即便我和富已经老去离开,娅希有自己的所爱,陶然自乐,相伴终生,这真是一件值得宽慰的事。
音乐,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不用说话,不必分析,只是静静地倾听,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