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稍有一些阅历的人,应该都有同感,那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和对方简单聊上几句,突然会发现要么是你身边的朋友,要么是对方身边的朋友总有“一款”你认识。
其实真不是巧合,社会学称之为“六度分离理论”,这个理论应用在中国更容易得到验证,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大,但基本上是通过一个个圈子串起来的,圈子和圈子之间彼此又有交集,只要你认识其中一两个稍有影响力的人,通过不超过六层的朋友关系,你或许可以约市长一起吃晚饭,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今天接待了以前一起做公益的两位朋友,无意间聊起了某某“公益达人”,此君的外界光环还真不少,可以说是名气“大大的好”。突然想起去年一件事,一次受邀首席执行官华南CEO晚宴,她们也提到此君,说了一件事他做得不太地道的事(暗想,这世界太小了),由此想起微微书吧的10.21事件他扮演的角色,发现光环越大的人背后的事格外要小心。
去年10月在北大求学于杨众筹,发现他的许多理论真是高屋建瓴,比如他就在正式场合多次提到,众筹的项目做为其中参与的一员千万不要“作恶”,你为这个项目干了一件好事,大家都会表扬你,记住你,但是你做了一件坏事,你肯定在200人的圈子里没法混下去了。我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句,不但在这个圈子没法混,在其他圈子也不好混,因为中国就是一个大圈子,你的小聪明又如何能跳出这个大圈子呢?世上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由此,愈发认同中国式众筹的“利他和成人助己”原则,切记:出来混,千万别作“恶”。